近期在考虑影音版的走向,一般来说版块的走向都是依照斑竹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so so说实在我也就能唬弄点电影和音乐的东西对于流行我是个菜鸟...
zt青年流行文化的再分化
阶层化与小众化在青年流行文化作为社会分野之标准力量的引导下,形成了“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将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差别在此经常被用来支持阶层差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状况的青年,各有不同的个性需求,而不同的个性需求也衍生出不同的阶层分化。
1.从生活品味层面分析
我们选择“小资”与“新人类”这两个不同的青年阶层来做样本分析。那些在中国城市写字楼里忙碌的“白领青年”在“小资”的旗帜下,找到了归属感和身份定位。“小资”的经济收入和社交场所决定了其欣赏品位:典雅、精致、舒适、绅士化、不落俗套,还有一点点“多愁善感”。“新人类”是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另一流行话语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是“新新人类”、“新某族”等一类称谓。比起“小资”来,“新人类”所指称的群体外延不明,其流行文化也很不容易把握,但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些价值指向:年轻、新潮、前卫、刺激、暴露、狂野、奢侈和叛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人类”在精神上或许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视为前辈,但在物质上绝对与当年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背道而驰。
2.从价值观层面分析
价值观是社会中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效用、作用、意义的认可和判断的观念系统。不同阶层的青年人群其价值观存在分歧。“知识青年”守时,守规则,尊敬权威,努力学习,勇于进取;“社会青年”则留在现状,被动地遵守法律,对人生沒有太多的目标规划,对事业没有具体的追求,得过且过,安逸度日;而“问题青年”则在违法犯纪的边缘线上游荡,大错小错不断,不学习不进取,甘于沉沦,成为社会需要挽救与教育的重点对象。日常生活被不断地打破,滋生出众多的旁门左道。这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所谓“问题青年”亚文化的根基。
3.从阅读趣味层面分析
不同的青年阶层其兴趣的差异指向的是不同品牌刊物的选择。“知识青年”中的思想学术类群体喜欢阅读三联书店的《读书》,可说是自成高格,风景独好。而同样是“知识青年”中的文博古玩爱好者则情有独钟陕西办的《收藏》杂志;而“知识青年”群体中的计算机爱好者则喜欢阅读《计算机报》、《互联网期刊》等报刊。而“小资”青年最爱的半月刊《城市画报》倡导的就是城市“新生活,心感觉”;而作为“知识青年”中的时尚人士则对典型的欧美风格刊物《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等名牌期刊抱有好感。这种小众期刊的分化与专门化,所面对的就是青年阶层分化的小众化倾向,自成一体,充满特色。
4.从休闲选择层面分析
娱乐爱好也是青年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之一。从“追星族”来看,他们的“偶像崇拜”情结是与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狂热分不开的。他们忘我地沉浸于迪克牛仔的沧桑、王菲百变的外形和漠视一切的眼神、F4的俊朗孤傲等等表情之中,各种各样的歌友会与FANS体现出对明星绝对的崇拜与疯狂的追逐。而网络世界中的“聊天族”,则对QQ、MSN、泡泡等网络聊天工具爱不释手,从手聊、音频到视频,从几十个、几百个到几千个注册网友。在这个多媒体的世界里他们陷入的是“聊天综合症”。而同样热衷于网络世界,“电玩一族”风起云涌,最典型的莫过于电脑游戏的“传奇一族”,则更是火爆各大网吧。他们成为虚拟世界的主角,随心所欲地上天入地,在逃避现实的游戏中,完成对成人世界的反抗。还有“街舞一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来舞蹈,挑战一切禁忌,突破人体局限,在HIP-HOP音乐中随意、大胆、奔放舞蹈。当然还产生了类似“旅游族”、“DV族”、“运动族”等各种以趣味为集合的青年小群体。
5.从语言层面分析
语言的分化也是青年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定的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标签,当然它是有别于不同地域的方言上来谈的。它是文化认同、群体认同、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就如一张文化身份通行证,作为这个特殊阶层的一员,如果不能理解与使用这个阶层的语言,他就不能算做这个阶层的真正成员。立志攻克托福考试的年轻寄托族与游荡在城市乡村之间的外来务工青年,其语言天差地别;“雅痞俱乐部”的年轻人与“小黑帮”成员的语言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满口都是校园语言的青年是绝对不会被骑摩托车的青年组成的群体所接受的。
可见,这是一个“个体化”与“个性化的时代”,在个人化的社会日益凸显个性的选择正成为必然。凸显特性的各个亚文化群体联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微观基础,并通过特定群体的文化纽带维系成一个有机的社会宏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