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
标题:世界遗产目录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7.突尼斯:凯鲁万
  

  中文名称: 凯鲁万
    英文名称: Kairouan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 (II), (III), (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2届会议报告。
    凯鲁万建立于公元670年,历史上作宗教作为中心,现为总督管辖区的主要城市。
    凯鲁万位于突尼斯海岸和内陆山区之间;其突尼斯海岸有来自拜占廷人的威胁,而内陆山区则受到柏柏尔人的骚扰。凯鲁万建在干旱平原的中部,距苏斯港约50公里。
    历史渊源:
    凯鲁万是继迦太基城后的又一名城,在同阿拨斯王朝的哈里发关系密切的阿格拉比德王朝的统治下,凯鲁万作为首府城市达到了繁荣时期。
    10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是阿拨斯王朝的哈里发的敌人)统治了伊夫里吉亚。
    公元98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被新的法蒂玛王朝(由伊斯兰教什叶派组成)取代,新王朝最初定都马赫迪耶,以后迁至凯鲁万。在当地灌输什叶派文化失败后,法蒂玛王朝于972年移师埃及。
    1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在凯鲁万的影响逐渐消失,伊斯兰教文化最终确立。为了报复,法蒂玛王朝派希拉里安斯远征凯鲁万,将整个伊夫里吉亚地区夷为平地。凯鲁万城于1057年遭到洗劫。
    公元12世纪,突尼斯城重新成为首都,凯鲁万则是马格里布地区的第一圣城。
    城市布局:
    凯鲁万的麦地那周围筑有3公里长的石头城墙,其南门和北门由一条横跨城市、穿越众多露天市场的交通要道相连接。在占地54公顷的麦地那区域内,这条干道的两边是由通衢和死巷组成的密集交错的道路网。低矮的房屋形成了白灰涂墙的城市景观,这些房屋的外墙立面处理严谨,其历史可向上追溯三百年。一些顶塔显露在一片平顶房屋之上。
    在这些可追溯到回教纪元开始时期、历史悠久的建筑古迹中有凯鲁万大清真寺和“三大门”清真寺。凯鲁万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以及世界建筑杰作中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凯鲁万大清真寺成为马格里布地区一些清真寺建造的标准,特别表现在其装饰色彩基调方面。“三大门”清真寺(866年)是具有雕刻立面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凯鲁万是回教纪元最初几个世纪的文化以及伊夫里吉亚文化的有力见证。
    凯鲁万的穆斯林传统建筑影响了这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它们由于经济的变化而易受损坏,已成为无价的历史遗产。凯鲁万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伊斯兰教世界的精神支柱之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建于670年,在9世纪阿夫拉比德王国的统治下达到繁荣。尽管于12世纪成为突尼斯的政治首都,凯鲁万依然保留了马格里布地区圣城的风貌。它丰富的建筑遗产包括用大理石和斑岩做柱的大清真寺和9世纪的三门清真寺。
  8.突尼斯: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中文名称: 突尼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英文名称: Medina of Tunis
    国家: 突尼斯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 (III), (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突尼斯位于非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地处海上航道和撒哈拉沙漠运输线之间的地带,被称为“拉?冈里特(la Gonlette)”的边远港口使突尼斯直通突尼斯海湾。泻湖使依山而建的突尼斯与它的老邻居迦太基分隔开。古迦太基战争后,经过一段与迦太基密切相关的历史时期,突尼斯在公元下世纪获得重建。历史上突尼斯是贸易中心城市,现为国家首都,行政省的重要城市。
    城市历史:
    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阿非里基亚地区时期,突尼斯在图内什(Tunes)遗址上重建。迦太基的毁灭是突尼斯重建的决定性因素。之后的不久,突尼斯修建了许多港口设施。在894-905年短暂的阿格拉比特王朝统治时期,突尼斯是阿非里基亚的首府。
    在随后的公元909―1057,法蒂玛王朝和日里德(Zirid)王朝统治时期,马赫迪亚和凯鲁万分别是它们的首府。公元1160年,阿尔毛阿韦斯(Almohaves)(信奉什叶派教义的柏柏尔人首领)定都突尼斯。
    1228―1574年间,突尼斯是哈夫斯的首府,它是从阿尔毛阿韦斯分离出来的马格里布王朝。在这一时期,突尼斯发展到历史颠峰。
    当在1574年统治被奥斯曼土耳其王朝取代后,突尼斯丧失了作为首府的地位。由于商社的存在和在海上进行掠夺(后者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突尼斯进入了一段经济繁荣期。在17和18世纪侯赛因王朝的统治下,集中进行了建筑工程建设,形成的城市景观保留至今。
    城市结构:
    在城市环路内,占地270英亩的突尼斯麦地那由曲折交错的街衢、拱状通道、胡同和死巷组成。其城市结构的和谐统一令人瞩目。白色房屋形成了该突尼斯的城市景观。借鉴不同风格而建的重要建筑(如732年修建的大清真寺)和单一风格的建筑(如1675年修建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Sidi Mahrez清真寺)和谐地构成一个整体。
    突尼斯对东马格里布地区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它的宫殿、房屋、穆斯林学校和露天市场,突尼斯与典型的伊斯兰教城市相比在空间组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的迥然不同。从整体上讲,麦地那是传统的人类居住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突出范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从12-16世纪,处于阿尔摩哈维斯(Almohaves)和哈斯底斯(Hafsides)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突尼斯被看作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700多个纪念性建筑,包括宫殿、清真寺、陵墓和喷泉,这些都展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
  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阿尔及利亚
  1.阿尔及利亚:提帕萨(考古遗址)
  

  

  中文名称: 提帕萨(考古遗址)
    英文名称: Tipasa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5-005
    提帕萨位于首都阿尔及尔丁西郊70公里处的地中海沿岸,最初是腓尼基人的贸易集散地,公元1-2世纪提帕萨先后被拉丁人和罗马人占领,后为古毛里塔尼亚王国的港口城市,再后来提帕萨成为北非最重要的基督教徒定居点之一。传说4世纪初,这里的女圣人圣萨尔莎因毁损一尊圣像而被杀,投入大海,海中波涛汹涌,后在岸边出现她的坟墓。430年,随着汪达尔人和阿里乌斯派教徒的入侵,大多数居民逃往西班牙。传说中,这些人即使被割掉了舌头,他们仍能说话。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得提帕萨的居民所剩无几,这时提帕萨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建于公元五世纪的海边陵墓是提帕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提帕萨的广场保存完好,是提帕萨遗址中最古老的建筑。罗马古城遗址中有斗兽场、庙宇、教堂、商店、戏院和喷泉,古罗马大道通往当时的王都伊奥勒。提帕萨的博物馆面积很小,但仍保存着大量从长方形的教堂中运来的价值连城的镶嵌画,这些画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世纪的生活,从罗马遗址中挖掘出来的雕像、日用器皿、工艺品等文物多藏于此,还有刻在木片上的卖身万契和其他文件。距古城遗址不远,有古罗马坟场。提帕萨遗址中还有一条宽14米的主干道路,这条道路中长约200米的一段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海边拥有现代化的海水浴场。
    坐落于地中海沿岸的提帕萨,是沿着纪念碑及毛里塔尼亚最大的王室陵墓修建的唯一的遗址群,其中不乏腓基尼、罗马、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人的遗址。如今提帕萨成为阿尔及利亚境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悠久而秀美的文化景观不断的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评价:
    提帕萨坐落于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迦太基的贸易驿站,后被罗马占领并作为征服毛里塔尼亚王国的战略要地。它是沿着纪念碑及毛里塔尼亚最大的王室陵墓修建的唯一的遗址群。其中包括腓基尼、罗马、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人的遗址。
  2.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
  中文名称: 塔西利?恩?阿耶
    英文名称: Tassili n'Ajjer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与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5-002
    塔西利-恩-阿耶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南部,通常被认为是北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它是一系列由沙石侵蚀而成的高地的总称,另有众多狭长、陡峭的峡谷散布其间。因为沙漠中岩石的氧化程度及沉积在岩石表面的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同,岩石的颜色在暗红和黑色之间变化。朝西望去是一片沙的海洋,那些三角形沙丘可以尽收眼底。据统计,这个区域的年降水量不足4英寸。风暴经常席卷这片干旱的土地,风扬起的沙子堆积形成了大量的三角形沙丘及东边更辽阔的沙丘地。
    塔西利-恩-阿耶是一片幅员辽阔的高原,向北可以延伸到霍加尔山脉。它是阿尔及利亚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在阿尔及利亚,很少有比塔西利-恩-阿耶更壮观的风景,它尤其以深邃的峡谷和鬼斧神工般的绝壁而举世闻名。塔西利-恩-阿耶里有许多村庄,但都不怎么引人入胜。另有一个盛产石油的小镇,它只是靠为进出于撒哈拉的车辆供油,才得以维计。
    塔西利-恩-阿耶风景区内最著名的是那些拥有8000年之久的岩石绘画,大部分的作品发现于塔西利-恩-阿耶地区的中心处。从绘画上描绘的该地区风土人情可以看出,它与现今的撒哈拉地区的民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岩石绘画的价值很高,它们现在由塔西利国家公园加以严格的保护。游人只有跟随正式导游或者是随旅游团才可以进入这个地方。对游人来说,得到当局的许可进入该地才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评价:
    由于塔西利?恩?阿耶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可以观测到奇妙的月亮景观,该遗址的史前窑洞艺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窑洞艺术群之一。15,000多幅画和雕刻艺术记录了从公元前6,000年到第一世纪撒哈拉气候的变化、动物的迁徙以及人类生命的进化。异常优美的景观和因砂岩被侵蚀而形成的“石林”构成了这副独特的地质景象。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3.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德
  

  

  中文名称: 提姆加德
    英文名称: Timgad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报告。
    415-006
    提姆加德是属于阿尔及利亚的古罗马遗迹,是北非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罗马遗址。该遗址位于阿尔及利亚的东北部的奥雷斯山脉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大约在1072米左右,城市的周围由群山环绕。
    提姆加德城堡建于公元100年,最初只是古罗马奥古斯都军队沿着奥雷斯山区北部地区建立的一系列哨所之一。后来,罗马帝国特拉让皇帝的命令,在此地建立了城市,并命名为塔姆加迪。公元600年,柏柏尔人起义,赶走了罗马人,这座城市也随之改名为塔姆加德。城市在抵御奴米底亚人的入侵上也起过重大作用,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荣期,城市最终被柏柏尔人所毁坏。尽管如此,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当初城市的繁荣景象。整个城市都使用巨大的石块建筑起来的,平坦的石面大广场,是古代人们聚会的场所。
    1881年发现此城遗址。提姆加德城是典型的罗马建筑,城外有围墙,但没有加强防御设施。巨大的城市广场占据了较低的中心地带,附近有一处拥有3500个座位的露天剧场、4处主要浴室、一处图书馆和朱比特神殿。城市里其他建筑包括一些坚固的房屋和商店,广大而随意分布着的郊区建筑。这些建筑物的大部分只留下基础和廊柱,也有一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它是当时罗马设计最完美的城堡,城内商铺、客栈云集,技工们在自家店铺上出售手工品。城堡中心建有广场,歌剧院则位于城南。
    提姆加德所处的地区先前是一片海拔达1000米的肥沃的农耕地,发源于内陆山脉深处的储量丰富的河水灌溉着这片土地。但是由于人类的过渡开发,破坏了植被和土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提姆加德的环境目前深受撒哈拉沙漠之害。早期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对提姆加德古罗马遗址有过不同程度的部分破坏,但从这以后由于在这片土地上没有新的殖民者入侵,加上多个世纪以来沙层的覆盖,大部分遗址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掩埋在半米以下的古建筑保存更加完整。一些高大建筑,如歌剧院、拱形门迄今依旧巍然屹立。即使在今天,歌剧院仍旧在用。
    现在古城遗址入口处建有博物馆,陈列着古罗马人的石棺、雕像及一些精美的工艺品。城市南部依斜坡而建的半圆形古剧场,气势恢宏,保存得十分完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一年一度的国际艺术联欢节即在此处举行。
    评价:
    提姆加德作为特拉让皇帝的军事殖民地,是于公元100年沿欧雷斯的北坡而建立的。城区拥有正方形围墙和垂直方向的设计,以及两条穿越城市的交叉道路,是美妙绝伦的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
  4.阿尔及利亚:杰米拉
  

  

   中文名称: 杰米拉
    英文名称: Djmila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I) (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报告。
    杰米拉是阿尔及亚的宗教圣地,古代名城,座落在北非塞蒂夫省的900多米高的山丘上,杰米拉遗址使阿尔及利亚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罗马遗址的国家之一。尽管这个遗址本身的占地面积并不是最大的,但它却保存完好,而且与之相邻的博物馆里藏有极其精美的镶嵌壁画,这些工艺品经常被送到很远的阿尔及利亚博物馆展出。杰米拉因拥有北非保存最完好无缺的古罗马遗址而为万众所瞩目。
    杰米拉本该被开发为富饶的农业用地,但在公元一世纪被建成一个军事要塞。一世纪时,古罗马人开始在这儿建城,二世纪末在城南建造了纪念罗马塞蒂米厄斯王朝的庙宇。这座庙宇三面被圆柱和檐廊环绕,院内为举行仪式的地方。市内的广场也是祭神的地方,西面有大教堂,北侧是供奉朱庇主神和天后朱诺、智慧之神弥涅乐瓦的神殿。城内其它古迹还有保存完好的塞维鲁家族宗庙、农神庙、城北大教堂等。
    杰米拉城有两个广场和一个容纳3000人的歌剧院,只是因为这所城市占地面积狭小,不得不把歌剧院和广场建在城墙外面。公元四世纪,城内新建了一个洗礼池和一个长方形教堂。居住于此的人口在公元三世纪达到顶峰,足足有两万人。但到了公元五世纪,杰米拉败落下来。1909年,发掘古遗址的工作开始进行。杰米拉博物馆的入口相对于博物馆内所容纳的大量馆藏来说显得非常狭小。博物馆的三个房间装得满满的,陈列着前面提到的镶嵌画和一些大理石雕像,还有 油灯之类的器皿以及烹饪用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建筑物中,有一个欧洲剧场,它是以剧场内的一幅镶嵌画的名字来命名的。欧洲剧场中建有一个庭院,周围环绕着18个房间,房间内都装饰有一些立柱。洗礼池内的装饰壁画至今仍保存如初,但园屋顶是后来修复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大浴室至今仍功能完好,在很多地方仍然可见到供热水循环的导管和每个导管上带有的两个面板。在洗礼池后边,有一扇大门,通向先前的基督教区。早些时候,在杰米拉周围地区,曾出现过倒卖“古董真品”的现象。这儿也不可能免俗--其中的很多所谓的古董根本就不是真的。
    评价:
    杰米拉或叫做奎库尔(Cuicul),高于海平面900米,以它特有的广场、寺院、王宫、凯旋门以及建筑物,形成了在山区进行罗马式城市建筑设计的典型范例。
  5.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
  中文名称: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
    英文名称: Kasbah of Algiers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2
    批准标准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 (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建在陡峭的斜坡上(118m高)紧挨着布扎里(Bouzareah)山,坐落在富饶的米蒂贾(Mitidja)平原附近,面对着海湾的港口与地中海。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历史上主要起军事与贸易职能,现为阿尔及利亚的首都。
    城市历史:
    现在的阿尔及尔的位置被伊科西姆人(Ikosim)占据着,先后是腓尼基和伊科锡温(Icosium)的贸易基地,公元一世纪毛里塔尼亚皇帝占领了这里。
    继五世纪被汪达尔人征服之后,六世纪毛里塔尼亚又落入拜占庭人的统治下。后来阿拉伯人于公元994年夺回了这里,并且在罗马城市的遗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到了十五世纪,阿尔及尔的历史又与马格里布王朝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1529年,巴伯路斯(Barberousse)兄弟控制了佩尼翁(Penon)要塞从而结束了西班牙对阿尔及尔周围岛屿的占领,从那时起阿尔及尔扩展到了海边。阿尔及尔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者确定为首府城市,并且建起了城堡和防御城墙。
    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地中海的前哨,阿尔及尔这个防御型的城市也成了野蛮的海盗们的藏身处。在这种军事和贸易活动的刺激下,阿尔及尔的经济空前繁荣。
    1716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麦地那的大部分建筑,后来又逐渐重建了起来。1830年被法国占领后,阿尔及尔老城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使得从土耳其时代就形成了的城市结构彻底改变了。
    城市风貌:
    卡斯巴哈(用于老城整体的一个专有名词)占据着城堡之间的三角地带,建在小山的顶上,靠近海边。错综复杂的街道和小路组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地势略显倾斜,因此这个“网络”中还夹杂着一段一段的楼梯,整个城市都被这个网络覆盖着。不过,在城市的广场处这个“网络”是空的,如谢克?贝恩?巴底斯(Cheik Ben Badis)广场,这里是老城的中心。
    在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中,土耳其的军事建筑与摩尔人的建筑传统还有地中海阿拉伯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沿着山势而建那些房顶带有阳台的白房子组成了一幅拥挤、混乱的图景。许多主要纪念性建筑都使用木雕和陶器装饰房屋,并带有花园与喷泉,由于这些建筑的亮丽使得它们在整个市容中显得十分突出。这些建筑包括大清真寺(11到14世纪)、西迪?阿卜德?拉曼(Sidi Abdal Rahman)清真寺(18世纪)、凯乔娃(Ketchaoua) 清真寺(18到19世纪)和the Dar Aziz Bent El Rey 宫(16世纪)在内。
    阿尔及尔的卡斯巴哈是一种建筑或者建筑组合的显著例子,它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的关键见证。另外,它也是传统人类定居点的很好例证,它表现了一种在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脆弱的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从空中俯瞰海岛,有一座建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迦太基贸易驿站,这就是卡斯巴哈。卡斯巴哈是典型的麦地那式或伊斯兰式的城市,是地中海最杰出的海岸景观之一。这是一处促使人们回顾历史的地方。它保留了城堡,古代寺院和奥斯曼宫殿,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城市建筑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观念。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6.阿尔及利亚:姆扎卜河谷
  

  中文名称: 姆扎卜河谷
    英文名称: MZab Valley
    国家: 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2
    批准标准
    198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 (III) (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75平方公里的莫扎比特(Mozabite)包括五个防御性的村庄,季节性的工事(夏季“要塞”)还有墓地和棕榈树林。姆扎卜峡谷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西部大荒漠的东北部,象是在一片石灰岩高地切割出来的谷地。5村庄都分布在各不相同的地型区域中:小岛、山梁、丘陵顶端、峰顶和盆地中。这个位置甚至连流动的游牧部落也很少到达。
    莫扎比特建立于公元十一世纪,历史上主要起防御功能。
    城市历史:
    公元十世纪,伊巴底斯(Ibadis)教派(宗教的一派),由相当数量的非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徒组成,其中包括柏柏尔人)统治着马格里布(Maghreb)的一部分。
    伊巴底(Ibadi)王国的首都是塔赫特(Tahert),也是这个教派的圣城和发源地,这个教派的学说即反对什叶教派也反对逊尼教派。
    公元909年,法蒂玛(Fatimid)王朝的缔造者(什叶派)摧毁了塔赫特。这个王朝的势力在10世纪后期达到顶峰,在公元972年,其首都迁到了开罗,在那里,它一直存在到公元1171年。
    伊巴底(Ibadi)王国被打败以后,伊巴底斯教徒逃亡各地。他们到处寻找新的领地以便定居下来,公元十一世纪他们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姆扎卜河谷建立了更易于防守的定居点。
    从1056年到1147年,逊尼派柏柏尔族国王阿尔摩拉维兹(Almoravids),统治着马格里布和西班牙裔穆斯林的定居地。
    城市形态:
    五个防御性村庄共同的人口能在更大规模的一个城市中和平共处。每个村庄分布在从清真寺到城墙的若干同心圆中。每个村庄都在其城墙外面拥有夏季“要塞”;这种夏季移民点没有正式的固定形态,往往包括人工棕榈树林,公墓和清真寺。
    每个防御性的村庄都是和谐的蓝白相间的外观,而且都在建在有一个尖塔的防御性清真寺周围,这座尖塔担负着了望塔的作用。建筑景观由简单的覆盖石灰的泥砖结构建筑组成,这些建筑的外观呈立方体,有狭窄矮小的出口、阳台、水平通路和拱型走廊。在城墙外面的夏季“要塞”中,建筑看上去都有防御用途。
    “姆扎卜河谷定居点对二十世纪城市规划与建设,从勒?科尔布西俄(Le Corbusier) 到普永(Pouillon)都发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带有夏季‘要塞’的古苏尔(ksour)证明用一种最特殊的方式证明了伊巴底文化的发达程度。”这些相同的要素“一个传统人类定居点的生动的实例,代表了一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文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姆扎卜河谷景观,是伊巴丹人在10世纪时围绕着他们的五个吉苏尔或称为城堡而修建的,完工之快令人称奇。简单,实用并极适应环境。姆扎卜的建筑结构是为群体居住而设计的,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家庭的结构。当今城市建筑的设计者可以此为借鉴。
  7.阿尔及利亚 贝尼.哈迈德城堡
  中文名称:贝尼.哈迈德城堡
    英文名称:Al Qal'a of Beni Hammad
    国家:阿尔及利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1980
   建于公元1007年的贝尼.哈迈德城堡,座落于海拨1000米的山地高原上,是哈迈德王朝(Hammadid emirs)所建立的第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首都,因其发达的手工业及繁荣的商业贸易而急速发展起来,成为11世纪时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都市。但经过短暂的兴盛后,于11世纪末叶时,因恐于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袭击,多数居民纷纷转移至他地。公元1148年时遭到諾曼地人的入侵,公元1152年时又被席捲北非一带的阿尔莫哈达王朝征服,就此结束其短暂的历史。遗址当中的清真寺,其祷告室拥有13条通道和8间隔间,堪为阿尔及利亚最具规模的清真寺院遗迹。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
  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摩洛哥
  1.摩洛哥:非斯的麦地那(阿拉伯人聚居区)
  

  

  中文名称: 非斯的麦地那(阿拉伯人聚居区)
    英文名称: Medina of Fez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1
    批准标准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I) (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摩洛哥的非斯古城是当今世界这类街区中最美丽的街区之一,1980年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几年后,摩洛哥和教科文组织即着手一项意义深远的保护性行动,如今已开始初见成效。
    站在城市高处往下看,但见非斯的麦地那(北非城市中常见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茫茫一大片白色小屋,鳞次栉比,绵延不绝,其中有许多幢建筑蔚为壮观。游览麦地那,就是去迷宫探险,一个熙来攘往、热闹繁忙的街巷的迷宫,一个行人、驴子、买卖和手艺的天下,虽历经数百春秋而大致轮廓未变。寻古问幽的云游客会在这里发现,在众多住宅之间,有许多堪称范本的精美建筑--穆斯林学校、清真寺、喷泉等。往事如烟,但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却依然镌刻着过去的印记。
    公元808年(回教纪元192年),伊德里斯二世为非斯奠基,之后,处在从地中海到黑非洲,从马格里布东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汇点上的非斯便茁壮成长起来了。九世纪,被伍麦叶人从科尔多瓦驱赶出来的安达卢西亚人在非斯河谷右岸定居下来,从突尼斯凯鲁万来的移民则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这两个社区合而为一,由之而组成了非斯城。
    卡拉维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由一位妇女,法蒂玛?菲赫里?凯鲁阿尼,始建于公元859年。十三、四世纪时,柏柏尔人的马里尼德王朝统治摩洛哥期间,在它周围建起了许多著名的穆斯林学校。该城在知识、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很快便超出了北非的范围。各地的大学生纷至沓来,此外,还有人自东方、非洲和西班牙来此,以求在著名教师指导下工作。在非斯作过研究工作的有历史学家伊本?哈勒敦、数学家伊本?亚萨敏、医生伊本?鲁什德(阿威罗伊),以及许多语言学家。
    一、宏图大业
    作为一个伊斯兰中心,非斯的经济大约在13世纪未叶繁荣昌盛起来。马里尼德人把它定为首都,并下令在古城非斯的西面建白都非斯。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新城区继续扩大,并迎来了一批主要在农村出身的新居民。
    在法国保护期间(1912-1956),麦地那被置而不问,优先得到发展的是一个现代都市。1980年,这里集中了该市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但由于路况不佳,便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有着143座清真寺、七所穆斯林学校和64所纪念性喷泉的非斯,逐渐变成了一处濒危的杰作。
    后来,教科文组织把非斯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经过五年的研究之后,摩洛哥和教科文组织最终拟定了全面修复古城的计划,其中包括该城的纪念性建筑物、住宅、市政公用设施(道路、排水、照明等)和经济生活。该工程实际起步于1989年。在进行总体可行性研究之后,摩洛哥政府组建了“埃德非斯”,负责实施和协调该项救援计划的一个实体机构,涉及到大约50处从历史或建筑角度看最古老和最有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经评估,其重建修复费用总计约需六亿美元。第一期修复工程正根据援助承付额的收讫情况一步步在进行中。
    “埃德非斯”任用了当地最好的工匠,所谓“玛阿勒姆”,即恪守本城传统技术去修复重建建筑物最初的建筑风格。同时还创办了一所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学院和一所修复和重建实验室。不过,现场工作进展缓慢。麦地那的街巷非常狭窄,因此所有的材料都不得不用驴子驮运。修复工作精雕细刻,一般都糜费时日,如梅斯巴希亚穆斯林学校,几乎只剩下几块平台,几片天顶,以及少量的装饰构件。这所穆斯林学校的基础如今已经奠定,下一步则是要尽量完美地修复其建筑细部了。
    二、务实态度
    这一宏图大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文化背景也起了重要作用。“埃德非斯”总干事阿卜杜勒-拉蒂夫?哈贾米说:“这里的老百姓并非为艺术而重艺术,他们更重视土耳其浴室,而不是纪念性建筑物。若要让人们接受重建计划,就必须为纪念性建筑物找到一项新的社会功能。”对于整修纳贾林集市(18世纪时曾是牲口市场)及其附近的木工露天市场(业已成为木工博物馆,并将安排一个专家图书馆和修复实验室),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
    对于始建于1348年,又在几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的卡拉维因大清真寺了望塔的修复工作,也本着同样的精神在实施。工程结束时,那里将安排一个星盘博物馆。由马里尼德苏丹阿布伊南始建于1356年的布伊南尼亚穆斯林学校也在修复之中。布伊南尼亚是以装饰精美典雅而著称的一座建筑,至今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它依然是一所星五清真寺)。它收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压钟。
    最近的保护行动的目标之一则是达拉迪尔宫,十七、八世纪风格的一座建筑。与其他一些同类当代建筑比较,这座豪华住宅要宽敞得多,而且在建筑上有其独到之处。它曾属于17世纪的非斯总督所有,嗣后则成了非斯著名人士的财产。在对它的结构进行加固时,不得不重新制作那些由灰泥镂雕切割成的装饰构件、木制品以及被称为“泽利杰”的小花砖。修复完工后,达拉迪尔宫将像过去一样,成为一所安达卢西业音乐学院的所在地。
    正在修复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目前总计有十数幢,但住宅、管网和道路的施工同样也很棘手。排水系统修复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能否把最主要的污染活动--制革、榨油和铜器加工--转移到埃因诺克比去,那是位于麦地那之外的一个新手工业区,那里已经配备了各种设施,以处理它们排放的三废。
    在整修工程开始以前,麦地那因人口增长和外地农村人口流入而存在一个人口过剩问题。由于经济状况殷实的人家多弃城他去,古城陷入了每况愈下的贫困境地。公用设施越来越缺乏。这种状况目前已得到控制。
    对有倒塌危险的200多幢建筑物已采取了紧急措施。“埃德非斯”还打算在市政当局和相关人士的帮助下整修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住宅(在麦地那总数13,385幢住宅中有10,000多套要整修)。已开始大规模的计算机化调查,把每幢建筑的地址、建筑类型、文化价值、住户数目和健康状况都一一录入了计算机。
    令人棘手的街道问题仍有待于解决。曾有人提出修条大道穿过麦地那的计划,但这项动议在国际上有人反对。如今则考虑不如打两三条缺口去,每条几百米长,这样,古城有什么应急服务就可以方便一些,商家店铺也不致那么孤立无依。尽管整修活动离完成之日还差得很远,但麦地那昔日独特的光彩与魅力有些已经寻找回来,失而复得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非斯建于9世纪,并先后于14世纪和17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912年,当法国统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后,它的政治地位逐渐衰落。但是由于在麦地那的核心地区有两座著名的清真寺-卡拉维因大清真寺和安达路斯大清真寺,所以它至今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方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摩洛哥:索维拉城(原摩加多尔)
  

   中文名称: 索维拉城(原摩加多尔)
    英文名称: Medina of Essaouira (formerly Mogador)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1
    遴选标准:
    标准(ii):18世纪晚期,欧洲防御海港模式的城镇在北非大陆纷纷崛起,索维拉就是其中的典范,至今仍然保留完好;
    标准(iv):随着17世纪晚期摩洛哥逐步向世界打开它的大门,索维拉城逐步发展起来。整座城市是由一位深受法国城市圣马洛建筑风格影响的法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完好保留了它的欧洲风貌。
    索维拉城(原摩加多尔)
    介绍:
    索维拉是摩洛哥沿大西洋沿岸最有魅力的一个城市,这里终年气候宜人,居民天性淳朴善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众多的古老建筑。索维拉的街道和小巷都洋溢着小城独特的舒适气氛,处处可见来来往往的渔夫、商人、手工匠,还有神气闲定的游人,以及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索维拉的发展历史是从15世纪末开始的,那时葡萄牙人发现了这个地方,把它建成了联系西非海岸的商业和军事桥头堡。1541年,葡萄牙人失去了索维拉,索维拉重新回到了当地部落的控制之下。城市开始消沉。1765年,当时的苏丹聘请法国建筑师在此地设计建造一座军事商业两用的城市,并取名索维拉。19世纪,索维拉是非洲海岸唯一对欧洲开放并且免税的港口。1912年,成为法国的保护领地,另一座城市卡萨布兰卡的兴起削弱了索维拉的重要地位,索维拉改名为摩加多尔。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索维拉的名字重新使用起来。
    港口是索维拉最有生机、最繁忙的地方之一,古老的船坞上熙熙攘攘,蓝色的渔船来往穿梭。每天早晨,码头都有繁忙的渔市,向游人展示了索维拉日常生活的真实景象。至今港口还有几尊17到18世纪从西班牙运来的青铜大炮。
    18世纪阿拉维泰苏丹选择了在摩加多尔港口这个位置修建一座军事防御城市。他聘请了法国的一位工程师,设计了城市的蓝图。这个法国人将城市设计成为欧洲风格的城堡。阿拉维泰苏丹随后要求其它城市的欧洲领事迁移到索维拉。他还吸引了众多皇家指定采购商,他们是王国中最富有的人。索维拉是北非唯一一个犹太人超过穆斯林的城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索维拉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北非防御港口城市,城中的很多建筑是依照同时期欧洲防御城堡修建的。自从城市存在开始,索维拉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海港,连接着摩洛哥以及撒哈拉内陆地区同欧洲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
  3.摩洛哥:阿伊特本哈杜杜(乡村防御工事)
   中文名称: 阿伊特本哈杜杜(乡村防御工事)
    英文名称: Ksar of Ait-Ben-Haddou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6-003
    阿伊特本哈杜杜是一处于中世纪兴建起来的乡村防御工事,它地处摩洛哥南部高高的阿特拉斯群山之中,守卫着一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利用烘干的泥土搭建而成的建筑物群一直是非洲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就象吉萨棉大金字塔一样,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这些建筑物的历史并不算悠久,其中最早建成的一部分也只不过拥有大约900年左右的历史。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们对极富诱惑力的阿伊特本哈杜杜的耳闻目睹,由来已久:这些建筑物的城墙及城堡至少已经在20部影片中上映,其中包括经典影片--阿拉伯的Lawrence。
    然而在北非的土民区,同其它几个土制的建筑物范例一样,阿伊特本哈杜杜也是在劫难逃,几近成为废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冷落和遗弃,以至于几乎无人知晓,也无人来为之哀悼。新一代的社会活动家认为土制的建筑物可以为非洲人民解决一些最紧迫的住房问题。埃及建筑师曾经满怀热情的提议恢复到泥土建筑物的时代,并讥讽了那些认为泥土是一种不大光彩的建筑原料的看法,他指出“除了价格低廉之外,泥土并不失美丽”。
    非洲的土质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柏柏尔人的传统,柏柏尔人是一支生性喜爱战争和参与各种野蛮活动的民族,他们强悍而勇猛。来此参观的游人,如果没有亲自享受、目睹柏柏尔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表演,就会感到此行有些残缺。伊斯兰教出现后,中东的阿拉伯人逐渐征服了柏柏尔人,改变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观,但是古老的传统依旧潜伏于穆斯林的神学中,并生生不息。令人颇感惊奇的是,这个没有过多科技知识的民族,却能够从这个地形非常恶劣的地区提炼出一个如此美丽的栖居地,这简直是人类的一大奇迹。由于泥土不易导热,即使受到正午太阳的强烈烘烤,这些由厚厚的墙壁搭建起来的房子里面却依然是清凉宜人。屋顶是由一种带有苦味的柳木编织而成的,这种柳木的味道可以驱逐昆虫。墙壁上装饰着具有伊斯兰风格、内容颇为抽象的图案。一名摩洛哥人类学家指出,“水泥房子在夏季犹如地狱,在冬季又特别冷;但是土制建筑物则完全不同,它一年四季都会令居住在里面的人倍感温馨。”他还认为土民区在设计上的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这些建筑物没有任何蓝本来效仿,而是完全根据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建造的。建造和维护是团体的共同任务。
    许多年以来,政治上的不稳定使这个地区的旅游事业不太发达,但是南摩洛哥却一直是这里的友好睦邻,经常来此参观。阿伊特本哈杜杜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人们会目睹大量的柏柏尔人自制的地毯、陶器和珠宝首饰。近些年来,摩洛哥政府和联邦发展委员会在这两处遗址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技工师,使他们重新在这些古老的住宅楼里安家落户,他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评价:
    这个乡村防御工事是由一组高墙围起来的土制建筑,是一个传统的前撒哈拉的居民区。阿伊特本哈杜杜是摩洛哥南部建筑的一个惊人的例子。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摩洛哥:瓦卢比利斯遗址
  

   中文名称: 瓦卢比利斯遗址
    英文名称: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Volubilis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7
    批准标准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6-005
    瓦卢比利斯遗址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
    瓦卢比利斯是年代久远的古罗马废墟。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在可能是迦太基城市的地方建立了定居点,即瓦卢比利斯,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瓦卢比利斯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
    与其他很多罗马城市不同,罗马人在公元3世纪非洲地区失去立足之地后,没有放弃瓦卢比利斯。拉丁语继续保持了几个世纪,直到公元7世纪晚期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才被取代。
    此后,人们又在瓦卢比利斯生活了1000多年。18世纪瓦卢比利斯初次遭到遗弃。当时为了在梅克内斯附近修建穆莱的宫殿,瓦卢比利斯被拆除以便得到建筑材料。可想而知,如果当时没有拆除瓦卢比利斯,瓦卢比利斯有可能成为当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罗马遗迹。
    瓦卢比利斯的主要部分,也是唯一吸引摩洛哥和外国参观者的地方,只是一块方圆800×600平方米的区域(以围墙衡量)。如果你有一本好的旅游指南,在大门口就不用雇佣向导。许多最好的出土文物都送到了拉巴特王宫附近的考古博物馆。不过瓦卢比利斯的废墟依旧很有价值。大约30块镶嵌砖依旧矗立在原来的位置上。进入瓦卢比利斯大约花费20迪拉姆门票钱。
    评价:
    毛里塔尼亚首都于公元前三世纪建立,是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前哨,有着许多优雅的建筑物。那里大量的考古遗址坐落在一个富饶的农业地区里。此地后来曾有一段时期成了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王朝的奠基人伊德里斯一世就葬在穆莱伊德里斯附近。
  5.摩洛哥:缔头万城
  

  

  

   中文名称: 缔头万城
    英文名称: The Medina of Touan (Formerly known as Titawin)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7
    批准标准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报告。
    416-006
    缔头万城建造于摩洛哥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时期,当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占领时,缔头万城充当了避难所的角色。由于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了连接两个文明和两个大陆的纽带。
    尽管许多考古遗迹表明,对这一地点的占领可追溯到前史阶段或伊斯兰时期,缔头万成在休达解体后的中世纪末期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86年,苏丹阿布在摩洛哥城内建立起一个要塞,以封锁休达城。该城在14世纪初期开始扩展,但却在一个世纪以后毁灭在西班牙人手中。15世纪后叶,来自安达路西斯的难民重建了这座城市。
    摩洛哥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出现在16世纪中叶,那时,它的西南部已经延伸到麦地那城。后来,被西班牙驱逐而来的穆斯林又将麦地那城进一步向西北方向扩展。麦地那现在的版图完成于18世纪中叶。那时,统治者在城内修建了许多堡垒。
    缔头万城的城墙底部厚1.2米,地基以上厚0.6米,长达5000米。城墙之外还可以发现许多防御措施,例如西南角的星形堡垒。总共有七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门通向城市内部。
    麦地那城内街道呈十字形交错,并与不同的大门连接,通向旅店、澡堂或公共浴室、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也通向商人和工匠区。狭窄的小巷从大街开始,直通到私人住宅。数不清的过道、凉棚和走廊使得缔头万城的布局更加丰富。
    麦地那城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降低,这构成了本城的一大特色。没有一座建筑的高度超过三层,只有尖塔高过了大部分建筑,这使得整个城市具有一种伊斯兰教的气氛。许多工匠作坊以及杰出的建筑物都完好的保存下来,使得这个地方在建筑和艺术上独具特色,深受安大路西亚的影响。缔头万城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的,而且没有受到后来来自外部的干扰。
    评价:
    从八世纪起,缔头万城就是伊斯兰时期的一座特别重要的城池,是连接摩洛哥和安大路西亚的主要通道。在经过西班牙的再次征服之后,这个城市由遭受到西班牙人洗劫的难民所重新建设。这个地方在建筑和艺术上都很出色,深受安大路西亚的影响。缔头万城虽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之一,但无疑也是最完整的,而且没有受到后来外部影响的的地方。
  6.摩洛哥:历史名城梅克内斯
  

  中文名称: 历史名城梅克内斯
    英文名称: The Historic City of Meknes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6
    批准标准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
    梅克内斯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王国皇城之一,在中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1672年由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梅尔定为国都。传说这拉君主爱马,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每天去马厩里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在王宫附近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马厩和粮仓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每年九月在马厩附近的广场上举行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和骑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在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是有名的罗马古城废墟。据历史记载,公元一世纪时这时是繁华城市,这时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剧场的白石圆柱。甚至成的街道、剧场、住房、油房、公共浴室、市场等亦清晰可辨,还有不少镶嵌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了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头像和大理石人头像。独特的城市风格所产生的不可抗拒魅力,在周围的乡村美景烘托下更加浓烈。穆拉伊?伊斯梅尔的功绩在东方和欧洲,特别在路易十四的宫廷中广为传诵。这一时期在梅克内斯的历史上最为辉煌。在梅克内斯,除了巨大的纪念建筑之外,如达尔马克赫宰王宫、西迪清真寺,穆拉伊?伊斯梅尔陵墓等,你还能欣赏阿哥达勒谷地的美丽景色。离梅克内斯很近的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给游人的款待令人难忘。这座古代堡垒周圈长2.5公里,有6个城门。
    直到公元4世纪,梅克内斯一直是繁荣的定居点。至今还留存有当时的细腻马赛克,雕塑和厨房用具。辉煌的建筑为其悠久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距梅克内斯27公里,圣城穆拉伊?伊德里斯护卫着伊德里斯王朝创始人的圣殿。每年8月和9月该城都要举行朝圣活动。各部落的人聚集一处,在庄严和冥想中纪念这座城市的守护神穆塞莫。
    游历了梅克内斯的人,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周游一番后刚刚苏醒,但是城中铁匠的娴熟技艺、商贩的机智、木雕艺人的绝活、露天市场的喧闹,这些记忆他们永远忘不了。
    尽管古城的历史引来了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历经多少世纪沧桑之后,梅克内斯和周围的环境依然不变。日落时分,西天的余晖在城墙反照下映得皇城彤红一片。你可在水草丰茂的花园间小憩,也可以驻足于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创建者的坟旁,或是穿行在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的废墟间,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穆拉伊?伊德里斯的历史之中。
    评价:
    梅克内斯是穆拉比兑人的统治者于十一世纪时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在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斯玛苏丹的统治下发展成首都。苏丹将梅克内斯变成一个雄伟的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地方,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十七世纪马格里布时期的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的统一体。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7.摩洛哥: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中文名称: 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
    英文名称: Medina of Marrakesh
    国家: 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5
    批准标准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I)(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马拉柯什位于摩洛哥南部大西洋和黑海之间的大阿特拉斯山脉脚下,地处豪兹平原上的坦西夫特河的一条支流河畔。马拉柯什建立于公元1071-1072,曾经是帝国首都,现为省、区的首府。
    历史:
    以侵略扩张著称的穆拉比兑人于公元1071-1073年建立了马拉柯什阿拉伯人聚居区。这时,他们已经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穆拉比兑人为他们新的聚居区修建了城区和堡垒,在城区周围种上了棕榈树丛。
    公元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兑人手中夺走了马拉柯什。他们是柏柏尔教派(编者注:柏柏尔教为回教的一个教派)的信奉者,利用宗教势力摧毁了马拉柯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把它发展成了一个享有盛誉的都城。莫哈底斯人延伸了城墙,用新种的植物重新划定了居住区的范围。这一阶段是马拉柯什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1269年,柏柏尔人的另一部落马里尼兹人从高原下迁,占领了非斯,把它作为自己的都城,之后又征服了马拉柯什。在马里尼兹人占领的这段时间内,马拉柯什虽然又有所发展,但阿拉伯人聚居区已经几近消失。
    公元1510-1659,马拉柯什处在萨阿迪王朝(编者注:萨阿迪王朝信奉伊斯兰教)的统治下。在这一时期,马拉柯什再度成为都城,重新繁荣发展起来,直到1659年马拉柯什被另一个民族占领。
    城市结构:
    马拉柯什城区周围有长度为10公里的城墙,这个中世纪阿拉伯人聚居区的特点是将群众集会的场所聚集在一起,包括清真寺、回教学校和一个大广场,并用矩形栅栏将这些地方围起。城墙周围种植着绿色植物。
    自从马拉柯什建立起,它的每一历史阶段,无论是其发展高潮期还是发展低潮期,都会出现不朽的建筑杰作:11世纪穆拉比兑人的城防,12世纪莫哈底斯人的的清真寺和尖塔,14世纪马里尼兹人的清真寺和尖塔,16世纪萨阿迪王朝的宫殿和坟墓以及19世纪巴希亚人的阿尔奥特宫殿。
    评价:
    “马拉柯什拥有大量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莫哈底斯人和马里尼兹人的都城在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拉柯什是西方世界穆斯林城市的教科书”;“这一古代居民区,由于居民民族的更替而难以稳定,但它是人类历史曾有辉煌历史的古城的杰出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马拉柯什建立于1071-1072年,是穆拉比兑人(Almoravids)和后来的穆哈的人(Almohades)的首都。充满生气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有着给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如墙壁、纪念门和一个有着七十七米高尖塔的库图比亚(Kutubiya)清真寺,以及萨第安(Saadian)墓和有特色的老房子。
  8.摩洛哥 马扎甘葡萄牙城
  中文名称:摩洛哥-马扎甘葡萄牙城
    英文名称:Morocco - Portuguese City of Mazagan (El Jadida)
    国家:摩洛哥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4
   
    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在摩洛哥马扎甘修筑的军事要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设计风格的实例。
    摩洛哥的葡萄牙城位于卡萨布兰卡西南90公里大西洋海岸。防御工事的城墙和堡垒具有早期文艺复兴的风格。作为摩洛哥人抵抗外来入侵的防御工事建成于1769年。建筑带有曼奴埃尔式风格和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葡萄牙城是葡萄牙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这里是连接非洲与南亚的纽带,同时,也是欧洲与摩洛哥文明相互影响交流和融会的例证。综合体现了建筑学、技术和城市规划的成就。
  --------------------------------------------------------------------------------
  [B]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毛里塔尼亚
  1.毛里塔尼亚: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
  

  

  

   中文名称: 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
    英文名称: The Ancient Ksour of Ouadane Chinguetti, Tichitt and Oualata
    国家: 毛里塔尼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6
    批准标准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I)(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四座城镇位于广大沙漠区域的中部,地处肥沃山谷的边缘,绿洲的内部。所有的城镇位于连接伊吉勒(以它的岩盐矿闻名)和通布图(Timbuktu)商路的重要交汇点上,也是重要的贯通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城镇大约建于公元12世纪以前村落的废墟上。历史上是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些城镇的发展与11世纪贸易之路的发展有关。在这段时期,提西特是巴巴里王国的主要城镇之一,但是在11世纪末期,尚在建筑的时候就沦为庞大的阿尔摩拉瓦德帝国的一部分。在公元14和18世纪之间,以著名的伊吉勒盐矿为基础,每个城市都享有繁荣时期。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形成了西撒哈拉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瓦拉塔在15世纪非常富有,并且还向逃避图阿雷格攻击的廷巴克图精英提供庇护而收纳了许多知识界的著名人物(1440)。
    瓦丹(Quadane)享有极大的商业繁荣,15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以后这种繁荣减少了。
    在它影响最大的时候(17至19世纪),欣盖提(Chinguetti)的宗教和文化声望远达至麦加。
    提希特的富裕持续到18和19世纪,由于干旱、疾疫和部族战争而毁灭。
    数个原因导致了这些城镇繁荣状况的衰落:商旅之路的转移,大城市中心的欧洲贸易区的开辟以及撒哈拉贸易的逐渐放弃――就象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一样。盐产量的下降、近代严重干旱、以及撒哈拉战争(1975-1979)。由于几个因素打破了现状:商队线路转移、城市中心和欧洲贸易商埠开放、撒哈拉贸易逐步放弃-就像游牧生活方式一样。盐业生产的衰落、流行的严重的疾病、撒哈拉战争(1975―1979)都导致了人口的减少。
    每一个古镇被保存完好的城墙包围。在墙内是清真寺,是城市建筑物的中心点。街巷、死胡同、隐蔽的过道和难以逾越的城墙适合该地区防御的需要,仅仅在附近创建了通路。除了瓦拉塔以外,所有的古镇围墙外都有棕榈园和庄稼――它们支配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清真寺、短粗的清真寺尖塔是每一个古镇文化和空间的中心点,逐渐掩映在城市风景中。粗灰泥石头运用在家庭建筑上,反映出阿拉伯穆斯林认同的文化、沙漠防护和气候极限的标准。房屋用华丽石头装饰有花纹或者复杂的色彩式样,除了空气风口和箭孔外,房屋在街道层面上没有缝隙。水井在有牲畜的市场地区具备地区特色。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些城镇建造于十一和十二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服务于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人们出色地保存了十二到十六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2.毛里塔尼亚: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Bancd’Arguin National Park
    国家: 毛里塔尼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9
    批准标准
    198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N (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公园沿毛里塔尼亚大西洋沿岸的沙漠海岸伸展开来,其中沼泽地于1982年被拉姆萨尔公约列入世界重要地带。
    各种法令已制定来保护于1989年列入世界遗产的邦克达?阿让公园。该区占地1200000亩,其中包括50%的海洋地带,50%的陆地地带。海拨从海平面以下5米到海拨15米不等。
    公园是从撒哈拉沙漠到大

  我看见了他闪亮的眼睛,看见了他的羽翼, 看见那辆破旧的汽车喷射出熊熊的火焰, 在路上不断燃烧,它穿过田野,横跨城市, 毁灭桥梁,烧干河流,疯狂的向西部奔驰.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续上:
  2.毛里塔尼亚: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Bancd’Arguin National Park
    国家: 毛里塔尼亚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9
    批准标准
    198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N (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公园沿毛里塔尼亚大西洋沿岸的沙漠海岸伸展开来,其中沼泽地于1982年被拉姆萨尔公约列入世界重要地带。
    各种法令已制定来保护于1989年列入世界遗产的邦克达?阿让公园。该区占地1200000亩,其中包括50%的海洋地带,50%的陆地地带。海拨从海平面以下5米到海拨15米不等。
    公园是从撒哈拉沙漠到大西洋的一个过渡地带,该地是唯一一处代表着撒哈拉大沙漠与大西洋之间过度区域的典型。它有星罗棋布的海岛及绵长的海岸线,有大片撒哈拉地区的风沙地貌,还联合了广袤平坦的湿泥地带以及在提德拉岛附近形成的非常独特的潮浦地形。
    该区包括大面积的岛屿和沿海地带,从撒哈拉沙漠吹过来的沙子覆盖了很多地带,提德拉岛上有许多海岸沼泽地和潮汐地,15个命名的岛屿中,超过1公里长5公里宽的岛屿有几个,其中提德拉岛长35公里宽8公里,是最大的一个岛屿。布兰克角和提米里斯角之间的海水很浅,低潮时只有5米深,有时海水会退后60公里,最浅时只有2米。贫瘠的内陆地区有一些沙丘和沙石山,其中悬崖处高达15公里。公园内3100亩的红树林是过去这一地区潮湿气候的见证,当时邦克达?阿让是撒哈拉地区内河流的入海口,7400亩的沼泽地沿提德拉岛的海岸线延伸,长达37公里。
    此地气候因地势有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带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沙漠寒冷气候”和大陆气候-已引起了许多气候学家的兴趣。地域内经常刮每秒钟达8米的劲风,降水不均匀,平均每年只有34-40毫米。温差不大,12月份最低温为8度,8月份最高温为34度。
    公园处在热带非洲和古北极双重地貌的交汇处。海岸沙地、湿泥地带和海岛地区的几种喜光植被都在这里生长。受地中海气候影响的撒哈拉植被占据着公园的陆地区域。值得一提的是,有大约1,400株沼泽红树生长在泥地边缘,更有1700株生长在本土的海湾内。这是大西洋东岸最北边的红树生长区。
    据估计,在7,000,000走大西洋迁徙路线的鸟类中,约30%在邦克达?阿让国家公园越冬,它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涉水禽鸟越冬群以及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筑巢类食鱼鸟群落。在热带非洲和古北极地区出现的至少108种鸟类被记录在案。成千上万的黑燕鸥、红鹤、灰千鸟等鸟类使越冬鸟的数量超过了3,000,000。
    公园内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在一些岛上还有阿尔莫拉威德文明的痕迹。之所以建立公园,除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还为了保存它的渔业价值,渔业对该国国家经济有特殊贡献。这个地区的热带水流为鱼群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也养育了鸟类和海岸哺乳动物。
    现在公园最缺乏的是有效的管理与保护措施。国际舰队对公园外缘鱼群的大量捕捞使得渔业资源匮乏而且造成了食鱼鸟类的逐渐消亡。当地还有对瞪铃偷猎以及导致园内地区荒漠化的滥牧行为的报告。
    评价:
    沿着大西洋海岸,公园由沙丘、海岸沼泽、小岛和浅海湾构成。荒漠、贫瘠以及沿海地区的多样性使得陆地与海岸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种类繁多的候鸟在这里越冬。渔民们用来吸引大量鱼群的几种海龟和海豚在这里也可以找到。
  --------------------------------------------------------------------------------
  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马里
  1.马里:廷巴克图
  

  中文名称: 廷巴克图
    英文名称: Timbuktu
    国家: 马里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 (IV), (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2届会议报告,1990年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4届会议报告。
    廷巴克图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Boucle du Niger”)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公里。它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是从开罗或的黎波里经贡达姆漫长之路的终点。
    廷巴克图建于公元1100年,历史上是贸易和文化中心。
    历史渊源:
    廷巴克图于公元1100年由图阿雷格人所建,并成为旅客的中途短暂停留地以及上苏丹商人进行贸易的场所。
    公元13世纪,随着以尼日尔河为经济中心的马里帝国的崛起,廷巴克图日渐重要。由于它与杰姆之间发展的食盐、谷粮和黄金贸易,其商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作用。它不仅接纳了许多从撒哈拉沙漠边界城镇逃出来的外国商人,而且吸引了众多伊斯兰学者。所有这些人为廷巴克图的发展及其包括贡达姆等邻近地区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公元14世纪修建了防卫城墙和清真寺。此时的廷巴克图在曼丁哥帝国的统治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结构的基本布局就在那个时候确定下来。
    15世纪初,廷巴克图在阿斯吉亚王朝统治时期发展到顶峰。其影响不断扩大,此时,城市建设密集发展。
    城市布局:
    虽然早在16世纪廷巴克图就已具城市规模,但其现今的规划布局应追溯到19世纪。
    环绕在城市五个城区外的是5公里长的城墙。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宽窄不同的、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作为城市两个中心的两个清真寺向外延展。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一道景观。建于公元1325年曼丁哥王朝统治时期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整体厚重,但其拱廊使这一感觉有所缓解。另外两个清真寺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这一基本视觉效果,其中桑克尔清真寺已转变成为大学。城市景观还包括那些低矮建筑。
    廷巴克图的清真寺以及圣地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6世纪由班迪亚拉基拉修复的廷巴克图三大清真寺是阿士基亚王朝末期廷巴克图作为首府达到黄金时代的见证。廷巴克图清真寺向世人解说了传统的建筑艺术,但这些建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极易破坏。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里是声名显赫的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的所在地。廷巴克图在15―16世纪成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伊斯兰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津加里贝尔、桑科尔和西迪?牙希亚这三座雄伟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图的黄金年代。尽管这些建筑在16世纪被修复,但是今天它们仍然受到风沙侵蚀的威胁。由于风沙侵蚀的威胁,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14届会议上把廷巴克图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为了抵御这些最严重的危险,一项保护世界财产的计划已经启动,包括修固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改建。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2.马里:杰内古城
  

  

  

  中文名称: 杰内古城
    英文名称: Old Towns of Djenn
    国家: 马里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ii) (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杰内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500公里。杰内是马里南部的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的左岸,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棕榈树、香蕉果从中,鲜花繁茂,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在古代杰内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
    马里帝国于公元13世纪建立。它吞并了一度曾以黄金出口贸易闻名于撒哈拉地区、后被入侵的穆拉比人征服的加纳王国。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1世纪,从穆拉比王国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移民在当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统治。1300年,由于国王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建立了伊斯兰教帝国。从此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原始的黑人文化在这种曼丁哥王朝的统治下发展起来。杰内城参与了黑非洲、马格里布以及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它和廷巴克图相互联系,并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同时,它也是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是杰内城的繁荣发展时期。16世纪末,该帝国在外敌的不断入侵下衰败了。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处在尼日尔河泛滥时也未能淹没的地方。大清真寺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沙石街巷蜿蜒向两大广场延伸。占地20公顷,由防护城墙围挡的11个街区形成了自然的城市规则。
    杰内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用灰泥涂抹的捣实粘土块是这些气候干旱国家的常用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壁柱、筑雉堞以及护墙使建筑立面及其互不相连的通道精细别致。居城市景观主体的大清真寺丰富了城市的立体线条。杰内-杰纳是前伊斯兰教文化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发展的杰出典范,整个杰内古城是一段辉煌历史时期的展现。
    评价:
    自公元前250年开始有人居住,杰内后来发展成撒哈拉黄金贸易的中心。15到16世纪间杰内成为伊斯兰教义传播的中心。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为适应季节性洪水,房屋建在了小丘之上。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3.马里:邦贾加拉悬崖
  

  

  中文名称: 邦贾加拉悬崖
    英文名称:Cliff of Bandiagara (Land of the Dogons)
    国家: 马里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1989
    批准标准
    1989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 (III) 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V)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3届会议报告。
    多贡族人生活在西非最美丽的地方。他们的村庄坐落在绵延达125英里的邦贾加拉悬崖沿途,远近闻名的尼日尔河一路伴随着悬崖流过。这些村庄占去了马里和步基纳法索(非洲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当初多贡族人之所以选择将村庄建在邦贾加拉悬崖附近,是因为他们孤立无援,悬崖可以作为抵御外敌入侵的屏障。后来多贡族人又将居住区扩大到邻近的砂岩高地和沙质平原上。他们在高地、平原乃至悬崖地区的主要谋生方式就是农耕,但是由于这里的土壤贫瘠加上降水有限,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多贡族人对于人类起源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在多贡族的神话中,主神名为阿玛,他们认为是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
    多贡族的居地海拔在518-777米之间,它为我们展示了3种各具特色的地形特征:邦贾加拉高原、邦贾加拉悬崖和塞诺平原。地表岩层主要是由形成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的沙石组成的,通常呈水平层状且外表千姿百态、富于变化。邦贾加拉高原是由沙岩构成的,岩石厚片上布满了孔洞,这些孔洞还与沿悬崖底部的起拱线交相会合。
    围绕在邦贾加拉周围的萨赫勒地区植被主要是热带稀树大草原和点缀着阿拉伯树胶的干草原。邦贾加拉高原上覆盖着典型的稀树大草原植被,如牛油树、榄仁树和灌丛类的风车子。高原的边缘地带是多岩石地形,代表植被为大戟属植物和狗舌草;岩石裂缝中生长的多为干燥地带植物和根系发达的树木。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马里重点火灾防区。
    悬崖和峡谷里的植被以郁郁葱葱和种类繁多而见长,主要包括榕属、大戟属和风车子属植物。悬崖处潮湿的小气候是风车子属植物和阿拉伯树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以喜湿而闻名的卷柏、秋海棠、柿属及朴属植物在这里也得以成活。悬崖底部的平原上主要生长着黄檀属、风车子属植物及罗晃子,岩石形成的池塘里有着诸如星莲属、莎草属的水生植物。
    邦贾加拉各种各样的植被分布为此地居鸟和迁移来的候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里你会发现狐鹰、苍鹰、伯劳鸟、鸽子、长尾小鹦鹉和胸部呈鲜红色的太阳鸟。池塘当之无愧地成为埃及珩科鸟、灰头翠鸟、山鹑及大鸨的乐园,灰头麻雀和秃鹰则是村庄附近的常客。在邦贾加拉悬崖地带出没的哺乳动物主要是豺、箭猪及狐狸,先前还在此发现过瞪羚、黄鹿以及野狗,但如今却无处可寻。
    马里的邦贾加拉悬崖是多贡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沿袭下来的古代习俗、庆典、艺术及民间传说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尽管多贡族人直到15、16世纪才迁移到此,但有考古证据表明早在1000年前,邦贾加拉悬崖处就有人类活动。早先多贡族由4个部落组成,但现今他们都以村落为单位,居住在同一个村里的人共用一个姓氏。这里的常驻居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区,以在沙漠边缘种植农作物(例如黍、高粱、葫芦和木薯)为生。他们将水稻种在精心打理的池子里,在悬崖较为平坦处,还建有美丽的花园。
    邦贾加拉和莫普蒂各有一个小型飞机场和许多供游人休息的场所,莫普蒂是一个旅游中心,最近又新建了一个旅馆。
    评价:
    这些悬崖是大型建筑(房屋、粮仓、圣坛、神殿和集会厅)的保护伞,而这些建筑正是几个世纪以来传统多贡文化的灵魂。邦贾加拉高地是最具西非地质地貌特征的地方之一。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马里-阿斯基亚王陵
  

  中文名称:马里-阿斯基亚王陵
    英文名称:Mali-Tomb of Askia
    国家: 马里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4
   马里的阿斯吉亚王陵给人印象深刻的17米高的金字塔形的建筑,是由桑海帝国的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于1495年建于首都加奥。由这个王陵可以看出在15至16世纪这个帝国的强大、富裕和繁荣。当时,桑海帝国控制了横跨撒哈拉的贸易,特别是盐和黄金。
    阿斯基亚王陵包括了金字塔形坟墓、两个平顶清真寺建筑、清真寺公墓和露天的集会场地。这些都是在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从麦加回来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并将加奥作为首都后建造的。
  --------------------------------------------------------------------------------
  世界遗产【西北非洲篇】之尼日尔
  1.尼日尔:“W”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 “W”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 "W" National Park of Niger
    国家: 尼日尔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6
    批准标准
    1996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36-002
    “W”国家公园位于尼阿美东南约150公里的尼日尔河河畔,并向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和贝宁三国交界处延伸,隶属于尼阿美行政区。
    1954年8月4日颁令成为国家级公园,其前身是动物保护区,1953年6月25日第4676号令宣布其成为国家森林公园。1987年将其列为重要的世界级湿地。1996年4月尼日尔政府正式发布在尼日尔的W地区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的计划,保护区以W国家公园作为核心地区。1996年“W”国家公园被收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公园占地面积220000公顷,毗邻塔穆(占地75600公顷)和多索(占地306500公顷)的动物保护缓冲带,以及在布基纳法索(占地190000公顷)和贝宁(占地500000公顷)境内的“W”国家公园。海拔高度从180米到338米不等,平均海拔高度250米。
    尼日尔河形成了公园的东北部界线。公园得名于尼日尔河在其季节性支流塔波阿(西北)和梅克鲁河(东南)的两个入河口之间的双道弯。公园是阿塔科拉山古老山体延伸出来的准平原的边远组成部分。那里土壤瘠薄,铁含量极高,特别是在公园中心地带的高地上。洼地和河谷则逐渐积存了较肥厚的土壤,而在尼日尔河和梅克鲁河沿岸则发现有大量露出地表的岩石。公园组成了裸露有石英、片层和片麻岩等岩石突起的砖红色平原。最古老的岩石为前寒武纪时代。公园被阿塔科拉山的石英岩群一分为二。
    该地区是典型的萨赫尔-苏丹型气候,夏季为雨季。寒冷季节(1月)时气温在10.7-31.2℃之间变化。炎热季节时(5月)则在26-44℃之间变化。那里每年有30-50天毫无规律的降雨,平均降雨量为500-800毫米。
    1981年科斯特描述了以苏丹树木生长茂盛的热带稀树草原为主的植被类型。公园就位于苏丹和几内亚热带稀树草原的过渡区域。1983年记载了总共454种植物物种,但最近的估测表明那里存在有500多种植物种类。在那里发现了6种主要的生境类型,包括:灌木林地(分布在砖红壤和砂地上)、热带稀树草原林地和落叶长廊林(沿季节性河道分布)、半落叶长廊林(分布在有潮湿河谷和干燥台地的过渡区上)、常绿长廊林(分布在具深厚土壤的区域)、以及尼日河沿岸的无植被冲积平地。占据在低海拔区域、分布在公园70%土地上的第二大森林是由草地和严重生长不良的热带稀树草原组成的,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等许多植物。其中一些植物也生长在占据了公园其余30%土地的长廊林中。所有这些植物极易受到牲畜和人为践踏的破坏。公园里还有尼日尔特有的一大片岸生森林。公园以外的岸生森林已被大片砍伐。那里的野生植物是生物保护和科研的重要基因库资源。
    公园里生活着典型的以苏丹北部热带稀树草原为生境的动物以及尼日尔境内唯一的大象、野牛和水羚羊种群。长颈鹿和大羚羊已经复不存在,据记载有70多种昼行性动物,包括一定数量的食肉动物,象斑髭狗、豺狗、薮猫、猞猁、狮子、猎豹、野狗等,过去它们被认为已在当地绝迹了。其它动物还有赤猴、橄狒以及诸如疣猪、河马、薮羚、红胁麂羚、北水羚、苇羚、马羚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这里还发现有大约350种鸟类。水生候鸟在2月至5月非常普遍。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珍珠鸡、犀鸟、鹧鸪、秃鹫,鱼鹰、战雕和苍鹰等食肉猛禽也十分常见。人们也经常能够看见鸭、鹅、海滨鸟、鹳、鹭、白鹭等水鸟。爬行类动物生活在河里。鱼类是尼日尔河动物种群中典型的一类。最近一次大型哺乳动物种群调查统计在1987年进行。日益活跃的捕猎和放牧活动以及农业开垦使大型动物从尼日尔、贝宁和布基纳法索W国家公园迁徙至此。一些物种的数量在去年一年时间里急剧增加,但最近没有开展调查统计来证实这一点。
    公园从新石器时代起即有人居住,为当今景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野生植物物种在传统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每年的迁徙活动中,公园常被数以千计的富拉尼游牧人占据。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一些诸如猴面包树等当地树种在传统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上。每年12月至次年5月为旅游季节,游客进入公园需持有许可证,许可证只对尼日尔本国游客免费。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约有3000人。旅游设施包括位于塔波阿的信息服务中心、公园总部、700公里长的道路以及有25个具空调设施客房的塔波阿旅馆。
    该公园具有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与人类不断相互影响而发展的生态系统。公园里养育着在西部非洲中属最庞大的有蹄动物种群。并且发现了对于生物保护和基因研究来讲至关重要的野生植物物种。湿地区域对于鸟类保护来讲已具世界性重要地位。该公园毗邻其它位于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境内的保护区,使整个地区为生物物种的季节性迁徙提供大面积生存区域方面更具价值。
    为吸引野生生物,公园在1977年建造了12个水洞,1984年又建造了20个,每年雨季过后的几个月里焚烧草地措施成功地抑制了杂草生长,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做法也消灭了那些我们希望生长的但没有灌木长得快的多年生草种。在以后的干燥季节里焚烧则有利于那些做为当地许多食草动物主要食品来源的多年生草种的生长。自1992年以来,采取了将当地人口纳入保护区管理的措施。联合国和平组织志愿者还承担了对焚火管理和多项公园管理规划的改进。一个管理规划已在准备当中,其资金来源从1995年起将动用区域性项目(欧洲发展基金)的一部分。该规划旨在确保当地的完整,并建立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塔穆和多索保护区在内,W国家公园是生物圈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2. 尼日尔: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称: 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
    英文名称: Air and Tenere Natural Reserves
    国家: 尼日尔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91
    批准标准
    1991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36-001
    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中北部地区,而这一部分隶属于尼日尔领土管辖,在主要城市阿加德兹东北部大约160公里处。保护区的中部和北部是属于阿尔立特行政区范围内,而南部属于奇盖泽林市。
    保护区的形状大体上呈矩形,南北方向较长。占地面积达7,736,000公顷,海拔高度大部分介于400米至800米之间,陡峭的山丘要比其周围的平原高出1500米,据载,海拔最高是1998米,位于塔姆加克山。
    该地的基本地质情况是形成于寒武纪、已遭受严重侵蚀的变质岩地块。西部的地块由阿德尔山脉断开,九个由时代较新的花岗岩形成的山丘侵入到尼日尔山系中,成为西部分保护区中陡峭的悬崖峭壁。这里也有第三系与第四系的火山岩,还有许多其它特征;保护区的东部是泰内雷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中最大的沙漠海之一,覆盖了下面的变质岩地块,此外,还有几座小沙丘。
    在阿德尔,除了几条小溪和岩池外,没有其它永久水的供应。排水系统包括季节性的水道,逢值大暴雨,排水会达几个小时左右。该地区属于热带酸性沙漠气候,一年可分为三个季节:十一月到二月份是冷季;三月到六月是热季;雨季是七月到十月,年均气温为28度,最低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而最高温度为50度,经常会出现干旱气候。根据山岳降水量的记载,阿德尔山脉的降水量要高于沙漠的周围地带,而降水量经常是难以预测的。
    保护区中动植物种属多样,已经识别出350余种植物。德内尔的特征最为形象的被描述为撒哈拉范围内的萨赫勒式的被包领土,尽管时有一些残存的苏丹和地中海动植物种存在。当地实际的年降水量经常少于100毫米,但是有些地区的降水量还是相当高的,主要表现为山丘贫瘠的岩石表面上堆积着大量的水,因此在该地经常出现浓密的植被。
    由于该地区近年来受到军事冲突的影响,尼日尔政府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进行呼吁,以保护该地区。于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1995年4月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从那时起,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IUCN/WWF)的项目已经开始帮助重建一个公园管理机构,1997年初派一个规划代表团对该地区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目录》一事进行再评估。
    评价:
    阿德尔和泰内雷自然保护区是非洲最大的一个保护区,占地约七百七十万公顷,整个区域只占总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该地区包括阿德尔火山断层,一个小萨赫勒地区,这里的气候、植被和动物与撒哈拉沙漠是不同的,以有不同的景色、多样化的植物和野生动物而著称。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世界遗产【东北非洲篇】之埃及
  1.埃及:孟菲斯及其金字塔墓地
  

  

  

  

  

  

   中文名称: 孟菲斯及其金字塔墓地
    英文名称: Memphis and its Necropolis?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
    国家: 埃及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C (I) (III) (VI)。
    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报告,1998年遗产保护状况报告。
    金字塔墓葬群遗址坐落在古埃及王国首都孟菲期的周围,主要在吉萨高原上。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组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建金字塔之风在第三王朝法老时扩大,他生前为自己准备的陵墓已建成57米高的六级梯形金字塔了。到第四王朝时,法老更加骄纵无度,不计代价地兴起造墓之风,于是便出现了三大金字塔。第五王朝是由太阳神的祭司长建立的。由于人民的激烈反对和法老财力的拮据,第五王朝建造金字塔的规模显然缩小了。第六王朝以后地方势力抬头,各州州长纷纷自立,法老的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古工国的统一局面,逐渐陷于分裂瓦解,金字塔之风也由此衰弱。
    古埃及到底建了多少座金字塔说法各异,有的说有70多座,有的说有80多座。埃及考古文物局局长1993年1月3日宣布,“在古萨地区又发现一座金字塔。这是世界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使金字塔总数增至96个。”此数字应是较为可信的。古人把死看作一种再生,所以像生一样精心设计了死后的寓所。人类对死的沉迷或许会在下个世纪结束。相信下个世纪不会再有什么君主或总统造这类坟墓了。
    埃及最主要的金字塔的主人是法老。法老,这个称谓的原意就是“住在大房子中的人。”作为国王的人是“无房户”吗?金字塔仅是解决国王们死后的住房问题吗?当然不是。法老们关心死亡,主要是为来世作物质方面的准备。来世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国王不想让死成为权力的终结,所以国王死后用香料等药物涂尸防腐,然后将尸体(木乃伊)和食物及其它必需品一起放入巨大的陵墓中。
    金字塔的基座系正方形,四面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远望如同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古王国时期太阳神已被奉为埃及的国神,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之子”。《金字塔铭文》称:“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凌空升天。”
    几千年以来,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一直耸立 在埃及吉萨市南郊的利比亚沙漠之中,这些人类建筑史的 奇迹仿佛在向人们传达一个来自遥远时代的信息--这一信 息让很多前来参观的游人都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在遥远的古代一定存在过某种无所不能的东西,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渐渐消失了。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地点吉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此神圣,以致于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千年,但这里却依然保持原样。吉萨的金字塔外观宏伟,座落于高原之上,与开罗旧城隔着尼罗河遥相呼应。
    专家认为,位于吉萨的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于公元前2500年(这一时间并不确定)作为法老死后的墓地下令建造的,第二座大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则是在后来的法老卡夫拉统治时期建造的。卡夫拉的儿子、后一任法老又下令建造了第三座大金字塔以及那些小金字塔。每座金字塔的东墙外都建有一个专门用作丧葬之用的神殿,有一条小路从这里倾斜而下,一直延伸到位于尼罗 河边的一个神殿门前。那些死去的法老在通过船只运到尼罗河岸边后正是经过这条小路开始他们最后一段旅途的。
    吉萨高原的最东边矗立着狮身人面像及其相关神殿。此外,吉萨高原上还建有6座小型金字塔,也是用作墓地的,达官贵族死后可能就葬于这里。尼罗河靠近金字塔的岸边还建有几个船坞,停泊着十几只早已破烂不堪的小木船,其中的一只于1954年被从靠近大金字塔东侧的岸边移走进行维修,人们在将其修复之后发现这只船只有142英尺长。有明显的使用过的迹象,因此当初将法老胡夫的遗体从皇宫沿尼罗河运至大金字塔的可能就是这只船。吉萨的古建筑群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神化那些死去的法老或达官贵族以及死亡本身。这个古建筑群的部分遗迹现在还在不断的发现之中。
    建造大型金字塔的年代在公元前2650年前后至公元前1750年前后大约900年间,绝大多数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这是因为古代埃及人认为,太阳西下那边有来世。在众多金字塔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离首都开罗不远的吉萨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三座金字塔并排屹立,巍然壮观,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胡夫法老(王)的坟墓,又名大金字塔。这座大金字塔高146米,底边长230米。建造这座金字塔的石料是采自吉萨附近的石灰岩,厚1米,宽2米。长短不一,平均每块重约两吨半。墓室内使用的花岗岩则是从远在一千公里外的阿斯旺来的。在大金字塔附近,还有一座非常有名的狮身人面像。
    在大金字塔建造之后两千年,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埃及。在其所著《历史》一书中,他根据当地人的传言写道:“金字塔是墓”。
    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金字塔内有许多财宝,但因不知入口的何处,以前谁也没能进到金字塔里面。有记载的最早进入大金字塔的是埃及的哈里发(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称号)阿尔玛蒙,时间是公元820年。阿尔玛蒙命人采用爆破石材的办法开出通道进入金字塔。在挖掘途中,他们偶然发现了原有通道,从而勘察到内部的一些构造。遗憾的是,辛辛苦苦走到“王室”,却只看见一口空石棺,阿尔玛蒙梦想得到的天体图和财宝等一件也没有。1682年,英国人约翰格里普斯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并计数了堆垒起来的石台阶。1765年,英国人纳萨涅尔?戴维逊注意到在王室说话的回声有异样,从而发现上面还有空间。这就是现在称之为“减重室”的结构。意大利人卡维格里亚开通了竖井。随后,英国军官哈瓦德?怀斯对内部进一步做了调查。1839年,在“减重室”发现了有关胡夫法老(王)的古文字。1880年 ,被称为“考古学之父”的英国人弗林达斯?匹特里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所测得的数据与今天掌握的数值非常近似。无论在哪个时代大金字塔之谜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1986年,法国建筑学家提出大金字塔内还有未知空间,引起了一场大轰动。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埃及考察队利用高技术调查证实了这一说法。该队1987年起利用电磁波雷达技术进行了探测,结果,除证实了大金字塔内部空间外,还取得了发现第二艘太阳船、狮身人面像周边地下空间等一系列成果。
    站在胡夫王大金字塔塔北侧的正面,从顶部往下看,可看到观光客的出入口。那就是阿尔玛蒙打开的盗掘坑。当初,由于石材阻挡,人们不知道入口在何处,盗掘者就用炸药爆破打开。走进阿尔玛蒙打开的隧道,不久便合并到原有的通道。再往前进,便是爬坡向上的通道,那里有3块重约5吨的花岗岩挡住去路,阿尔玛蒙一行只好开掘迂回道路前进。“上升通道”通向“大长廊”。如果往水平通道走,就可以到达被称为“王后室”的人字形屋顶的房间。通过早稻田大学高技术调查,查出“水平通道”的西墙内可能还有新的通道,大长廊通道两侧等间隔地开着用途不明的洞。这里有着很多的谜。
    大长廊一直可通到“休息室”,那里有个落石装置,把它拉开,便是王室.其西侧地面下也有空间的反应。王室上方则有被称作“减重室”的5层房屋。从汇合处,有一条与上升通道同样坡度的“下降通道”。大约97米之后,通道变水平,并到达地下室。这个房间尚未完工,位于地下30米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大约正下方。大金塔内房间之谜尚未完全解开,估计可能还有未知的空间。大金字塔内房间之谜尚未完全解开,估计可能还有未知的空间。
    撒卡拉是王室的墓地场所。自古以来,那里营造有不少名叫“马斯塔巴”的长方形平顶斜坡坟墓。古王国时代第三王朝初期的杰塞尔王命宰相伊姆赫蒂布负责为法老(王)建造坟墓。据说,伊姆赫蒂布不仅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宰相,而且还擅长医术、建筑设计等,可以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世人甚至把他奉作是神。伊姆赫蒂布先盖了一个很大的马斯塔巴坟。令人注目的是,他不像以往那样采用干土坯,而是使用石灰岩作为建材。他把马斯塔巴垒成四层,最后又垒成六层,成为一座底部长140米、宽128米、高60米的巨大石造建筑物。这座阶梯式金字塔不是孤立的,它外面有东西宽277米,南北长545米的围墙。围墙内场地配有祭殿、后祭殿和院落等,实际上是一个 “金字塔综合体”,在那里可举行有关的仪式。伊姆赫蒂布为什么要把马斯塔巴坟垒成几层高?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但以往法老、王族、贵族等死后都埋葬在同样的设施中。自从有了阶梯式金字塔后,法老与其他贵族的差别就能在规格上有所区分。也有说伊姆赫蒂布是为了让法老的灵魂升天而做了阶梯。据说伊姆赫蒂布出生于美索不达米亚,那里有古代巴比伦的高塔神殿。也许伊姆赫蒂布是从那里得到启示,而后在埃及建造了阶梯式金字塔。
    大金字塔南侧有一所“太阳船博物馆”。那里展示着1954年5月考古厅的玛尔?玛拉赫发现的最古老的大木船。在进行除沙作业时,他偶然发现用石灰岩盖盖着的长31米、深3.5米的凹坑,里面藏着拆散了的船的构件。经历了13年多的岁月,得到复原的是一艘全长43米的大船,上面有胡夫王的继任人杰多弗拉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这艘船是杰多弗拉为其先王胡夫而埋葬的。在古埃及,人们相信王死后会变成太阳神,灵魂乘船飞往天空。因为太阳船有分昼用和夜用两种,所以胡夫王的船也应另有一艘。1987年2月,早稻田大学考察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调查,确认在原凹坑的西侧还有一个凹坑,那就是第二太阳船。同年10月,美国的一个考察队把纤维式观测器插入坑内,进一步确认了船的存在。1992年,早稻田大学考察队成功地完成了坑内摄影和构件的木片采样。对木片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太阳船用的是黎巴嫩产的杉木,第二太阳船也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木材。在发现第一太阳船之后的40年间,由于坑内进了水,导致灰泥剥落,使得构件的保存情况相当差,有待今后尽快进行处理和开始复原工作。
    建造金字塔的目的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写道: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王)的墓。可是,如果进一步控究其根据,回答不外乎以下两点:(1)距今大约2500年以前,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当时埃及人的说法,写下了“金字塔是王墓”这样的话语;(2)在吉萨大金字塔等被称作金字塔的建筑物中,有被认为是石棺的石箱。然而,希罗多德写下的话只是传言,而且在那些石箱中,从未发现过一具木乃伊。因此,说金字塔是墓的根据不太有力。相反,否定金字塔是墓的材料却有很多。比如说,墓既然是埋葬尸体的场所,不可能不在地下;在所谓的石棺里,不要说完整的木乃伊,就连绷带和木乃伊的碎片也没有,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在纸莎草纸和碑文等中,没有能说明金字塔是墓的文字,这也是极大的疑点。总之,否定的意见反而非常有力。另外,还有人提出,像斯涅弗尔王那样,一个人就拥有几个金字塔,如果真的是王墓,那岂不是将王分尸了吗?再有,有些金字塔中发现的石箱有封印,开封后,里面却没有木乃伊。因此,说金字塔是王墓的说法更显得软弱无力了。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研究埃及的考古学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金字塔起到埋葬设施的作用,但不是墓。近20年来,一些学者一直在寻找金字塔时代各王的真墓,认为一切都要从那里开始。
    事实上,有关狮身人面像何时建造的问题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被切断,那么很有可能就会 有人提出另外一种有关古埃及历史的新说。因为整个吉萨 建筑群的整体性以及各个建筑,包括专门盛放胡夫、卡夫 拉和曼考里三位法老遗体的金字塔的建造时间都是以狮身人面像的建造时间为前提的。一旦这一问题的结论被推翻 ,或吉萨建筑群中的任何一座建筑被证明是在古埃及建朝 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在埃及王朝大约于公元前3100年开 始兴盛之前已建造完毕--那么目前有关埃及历史的所有观 点都将面临难以成立的尴尬境地。类似的发现势必会迫使 埃及学的研究专家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古埃及文明发展 的时间要比现在根据史料推算出的早得多。
    诚然,考古学家们知道狮身人面像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其中最明显的证据是在狮身的石头上发现的。大部分石头--也许是全部--上都镶嵌着用来防止受蚀、起保护作用的饰面。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一直认为这一镶嵌饰 面的工艺是在狮身人面像建造后期,即整个狮身已经大体 成形后才另外进行的。但是,到了1979年至1980年间,有关专家在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了一翻细致的研究之后却得出 了另一个颇具争议的结论。资深考古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马克.勒纳在解释这一结论的开场白中说:“我们没有在狮身人面像的狮身部位发现有任何对石块进行过加工的痕迹,无论是使用工具还是在最初阶段的采石过程中对石块表面进行的加工。”另外,勒纳博士还补充说,狮身部位显然已遭受过“严重的侵蚀”。他得出结论:“狮身人面像 的主体部位在进行镶嵌饰面工艺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侵蚀”。接下来,勒纳博士又自然而然地得出: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修复的工作的时间“可能”开始于“新王国”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始自公元前1500年。只有根据这一推断,才能有1000多年的时间使狮身人面像遭受如此“严重”的侵蚀。勒纳博士称更短的时间几乎不可能。
    勒纳博士在1980年提出的上述观点很快就被其他人的新见解取代了。1992年,专门研究吉萨建筑群的埃及古文物研究所所长扎希?哈瓦斯博士称,有关狮身人面像右后腿的研究证明,狮身部位的石头表面最早镶嵌的饰面可以追溯到“旧王朝”时期,即大约公元前2700至2160年。而金字塔则是在这中间的某一时间修建的。哈瓦斯博士的观点表明一些持不同看法的考古专家已开始向传统的考古观点提出挑战。因为如果卡夫拉是在公元前2500年修建狮身人面像以及他自己的金字塔的,而且对狮身人面像遭受侵蚀的主体 部位进行的修复工作始于公元前2160年之前,那么后来被饰 面工艺掩盖的严重受蚀现象则只能是在340年--也许是更短的时间里形成的:这是一件全然不可能的事。考虑到狮身遭 受侵蚀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据此可以得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在卡夫 拉开始建造自己的金字塔时,狮身人面像早已建成很长一时间了,而且遭受严重的侵蚀,那么可能的一种情况是 ,也许为狮身人面像添加石头饰面保护层的工作正是在卡夫拉执政时期开始的?
    反对这一推断的普遍观点认为,在古埃及法老――第一代王朝大约始于公元前3100年――开始实施集权统治之前,古埃及人还没有使用石头修建房屋的经验,也没有能力组织众多人员建造如此巨大的建筑物或纪念碑。在缺乏权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雇用到足够的人力或征招大量的奴隶来完成这一宏伟建筑。但是,提出上述这一反对意见的人却忽视了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之间的区别。金字塔是由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建造而成;狮身人面像却并非搭建而成,而是利用坚固的岩 石堆砌起来的,因此相对建造金字塔而言,狮身人面像要单得多。
    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建成年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早在本世纪初,埃及学家们就已经在激烈地进行争论。建造狮身人面像的地基是通过挖掘地面做成的,挖出的土在周围形成坡面,坡面上有许许多多的纵沟。在这座狮身人面像的表面,有许多很深的沟壑,它们全都横行排列,一层层密存在狮身人面像的表面,使这座古老的石雕显得更加苍老和神秘。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奇特的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古埃及地区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沙漠风暴使狮身人面像受到了风化。一直以来,无论是正统的古埃及学研究者,还是到此来作过实地考察的各类专家,都对这一解释深信不疑。而且谁也没有怀疑过建造这一石像的真实目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对于为什么采用人头、狮身、牛尾、鹫翅这种奇特的合体方式,没有人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哈尔夫教授不是一个古埃及学家,甚至对考古学也一窍不通。让他感兴趣的,是密存在狮身人面像表面的沟壑。哈尔夫教授久久地凝视着这张照片,最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些沟壑是因雨水冲涮而形成的!”作为气象地质学的研究专家,哈尔夫教授在侵蚀和风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便如此,他仍然被自己所下的这一结论惊呆了。哈尔夫教授决定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考察。他带着几名助手迅速飞往狮身人面像所在地、埃及最著名的观光区吉萨。那里不仅有狮身人面像,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群落等,一系列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全盛时期留下来的大量古代遗迹。经过一系列细致而严谨的考察和取样分析,哈尔夫教授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立即向世人宣布,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沟壑是因雨水冲涮而形成的,而决非如传统的考古学者们认为的那样,是因风沙侵蚀而形成。当哈尔夫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的世界学术年刊上后,立即招致了大批古埃及学者的强烈不满,许多研究者对此一片哗然。古埃及学者们强调: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气候已十分干燥,不可能有终年丰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蚀石像的现象发生。而且,对于一个对古埃及学一无所知的人而言,他的任何关于狮身人面像的论证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既然那些纵沟是因大雨引发的洪水流向狮身人面像所在的低凹处而形成的。那么,大雨究竟是什么时候下的呢?根据最近的说法,至少是在1万多年以前。的确,距今大约1~1.1万年以前,冰川期结束时,可能发生过洪水。不过,这么算来,狮身人面像是在冰川期建造的。在尼罗河周边地区人口稀少的地方,为什么要建造那么大的像?这从文化的观点来说,似乎不能成立。另外,我们也不能只凭冰川期以后的文字记载,就确定没有下过大雨。因为记载可能消失或还没有找到,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记载。再进一步说,有些古气象学家认为,在冰川期以后的温暖期下过大的雨。那时,沙漠的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而是有许多绿地。那么,究竟是何时建造的狮身人面像,至今还没有结论。
    狮身人面像的地基与卡夫拉王“河岸神殿”的地基有很大不同,它们使用的石材产地也不同,卡夫拉王的参道有意避开狮身人面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狮身人面像是在卡夫拉王时代以前建造的。有可能是在第三王朝时代,代为宗教城市“赫里奥波利斯”太阳神的一个礼拜场所,在其领地境内建造的。
    从金字塔到狮身人面像,从法老的墓地到雅典娜神殿……我们发现,在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装饰、绘画……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之为“斯芬克斯”的古怪图案,它们无一例外地均为人兽合体,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也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斯芬克斯现象”或“斯芬克斯文化”。这种现象或文化似乎带着一种蔓延的趋势,从古到今,从内向外。在南美洛基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岛、在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那些寺庙里,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似于人兽合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作为一种带有某种神力象征的圣兽出现,它们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能够医治或者复活人类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临人间,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类社会……也许,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这种斯芬克斯正是人类共有的记忆?也即是说,万物同源,我们人类也曾经拥有过对另一种精神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存在于我们记忆的深处,从远古走来,在某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它将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现于我们的眼前。也许,我们不应该再在历史的旅途中踯躅不前了,而应该迈开大步,大胆地去探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
    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待有朝一日的“复活”。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字塔去吧,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宇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在全世界研究金字塔的浪潮中,真是一谜未解,一谜又起。说法越来越多,也愈来愈离奇, 被它吸引的人也日益增加。几十年前,忽然又冒出一项所谓“新发现”,在西方接连出版了几十本洋洋洒洒的专著,上百篇的论文,成千上万人在试验、探讨,它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这项“新发现”就是蜚声欧美各国的“金字塔能”。它说的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其内部产生着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能量,故称之为“金宇塔能”。据说,这种能量有着许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环绕着大金字塔的神秘和谜是数之不尽的,但近年来,较热门的金字塔的神秘性话题,则是金字塔神力。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溯及至本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这种能量目前尚不能为现代物理学所解释。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定出而死亡,而被丢在坡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心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 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全都不会腐烂。于是他就发表了有关他对金字塔神力的研究结果。
    原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名无线电技师,放射学专家卡尔.德鲍尔不断地试验,探讨模型内究竟存在什么能量。有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子刀片放在模型内,满以为它将变钝,但结果却相反,刀片变得更锋利,他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这样,他就开始研究金字塔模型对刀片的影响。他做了一个15厘米高的模型,把刀片平放在塔内距塔底三分之一高的地方,刀片的两端对准南北方向,模型本身也按南北放置。几次试验,结果雷同。一种极其简单而又神奇的磨刀片器??马粪纸的胡夫金字塔模型就这样发明了。1949年,德鲍尔正式向捷克首都布拉格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法老磨刀片器”的发明权。在捷克,一般专利发明权至多3年即可批准。但这项编号为91304的发明经过了整整10年的周折,直到1959年才批下。其间,德鲍尔竭力说服专利委员会,并向委员会主席提供了一个模型。该主席亲自进行试验,最后表示这项发明确有实效,它并不是什么欺骗或魔术。与此同时,德鲍尔还探索模型磨刀片的原理。德鲍尔在一家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他可以了解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情报,并充分利用所里的设备与仪器。他把实验扩大到收音机、雷达、宇宙线和其它射线中,研究用马粪纸这样的绝缘体制成的金字塔模型,其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什么样的震荡,这种震荡又和地球磁场与刀刃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刀片“脱水”变锋利。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它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刀片产生同样的作用。他在申请专利权的报告中说,这种磨刀片器与胡夫法老本人毫无关系。金字塔状结构物内部的空间产生着一种自动的更新运动。金字塔空间产生的能量仅仅来自宇宙和地球的引力、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它通过太阳发射的混合光线中看不见的射线起作用。在塔内空间激起的这股力量,能减轻由于多次刮胡子而引起刀口内部结构出现的毛病和变钝现象,但是,这股力量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刀口变钝,而不是刀口所受到的外形损伤。因此,这种刀片必须是用上等的钢材制造的。一把刀片通常只能使用25一30次,但如果每次用毕后放在金字塔模型内24小时,那么,每次刮胡子后的钝化现象即可消除,刀片的使用寿命将会延长。
    据研究,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之多,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20多万块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人多高,约2500千克重。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力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士。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士,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另外,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两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这些都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评价:
    这处非凡的墓葬群遗址坐落在古埃及王国首都的周围,包括岩石墓,石雕墓,庙宇和金字塔。
    这处遗址被认为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2.埃及:古城底比斯及其墓地
  

  

  

   中文名称: 古城底比斯及其墓地
    英文名称: Ancient Thebes with its Necropolis
    国家: 埃及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411-002
    古城底比斯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是古埃及帝国中世纪和新王朝时代(约公元前2040至1085年)的首都,迄今为止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古老的都城之一。
    凯尔奈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建筑艺术上两块璀璨的瑰宝。两庙南北相峙,相距约2公里。
    凯尔奈克神庙由许多庙宇组成,是当今世上现存的神庙群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占地面积达80多英亩,其中的主体建筑物是用来供奉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的大庙。该庙始建于3000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以后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不断的增建。神庙有十重巍峨的门楼,三座雄伟的大殿。庙内最蔚为壮观、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一座密林似的柱厅,竖立着纵横排列整齐的136根六人能合抱的参天巨柱,每根高21米,柱顶的原盘据说可站立百人。石柱和殿堂墙垣上刻有生动精致的浮雕和色彩鲜艳的彩绘,记载着神和人的生动故事。庙内还有闻名遐迩的方尖碑和许多法老后妃的塑像。
    卢克索神庙是底比斯主神阿蒙的妻子穆特的庙宇,规模与建筑物仅次于凯尔奈克神庙,但建筑同样雄伟壮观。公元前14世纪神庙建成,献给阿蒙神。公元初期,神庙曾经被改建为教堂。神庙包括一个围有列柱廊的庭院和一个大厅与侧殿。大厅东面是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墙壁上刻有穆特穆伊亚女王和阿蒙太阳神象征性结婚及降生王子的浮雕。神庙北部入口处是雄伟壮观的柱廊,共有14根近16米高的石柱。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在神庙围墙外又增建了一个庭院,在其柱廊的柱子之间安放了法老的雕像。法老还修建了一个塔门,门上有描绘当时的节日盛况以及他在叙利亚作战情景的浮雕。
    尼罗河西岸群山是古埃及帝王后妃和达官贵族墓葬集中之地。这些墓穴依山开凿,“国王谷”的法老墓室有的洞穴入地下100多米,墓道起伏曲折,左右各有厅事、墙壁和拱形的天花板绘着彩色壁画并配有文字。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神明肖像,也有古代耕耘、狩猎情景、宫廷欢乐歌舞的场面。尤其以贵族塞瑙法尔墓的壁画,保存最为完整。这些壁画反映古代埃及人生活和信仰,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评价:
    古城底比斯是古埃及中世纪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是供奉阿蒙神之城。凯尔奈克和卢克索的神庙和宫殿,国王陵墓谷地和王后陵墓谷地是著名的遗迹。底比斯城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历史见证。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3.埃及:阿布米纳(基督教遗址)
  

  中文名称: 阿布米纳(基督教遗址)
    英文名称: Abu Mena
    国家: 埃及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报告。
    411-005
    建成于公元3世纪的阿布米纳修道院,目的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米纳斯的亚历山大士兵,他是戴克里先军队的一名军官。在戴克里先军队取得战胜后,米纳斯拒绝屠杀任何基督教徒。不但如此,他还公开宣称了自己的基督教精神,这一行动极大地激励了其他基度教徒继续承受来自戴克里先军队的压迫和折磨。
    阿布米纳修道院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处于危地埃尔-那川和亚历山大之间。传说米纳斯的尸体在由弗里吉亚运回的途中,骆驼突然停止行走,于是,米纳斯的尸体只好就地掩埋。就在同一地方,一口水井出现在沙漠中。水井的出现使得该地长满了野葡萄和橄榄树。这片绿洲被称作神圣的米纳葡萄园。今天,只有废墟和沙漠成了历史上这一片美丽的绿洲的见证者。
    为了容纳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朝圣者,于公元5世纪修建了热水池贝西丽卡,为周围的热浴室和浴池提供圣水。传说朝圣者将贝西丽卡的水装到一个很小的花瓶中。花瓶用带有圣徒米纳斯象的密封封好,圣徒米纳斯站在两条跪着的骆驼中间。在公元5世纪和6世纪期间,热水池贝西丽卡周围建造了许多建筑,有一个48000平方尺的修道院与贝西丽卡的北部相通。考古学家挖掘出一个完整的城镇,发现了许多房屋和公墓。它们甚至还发现了制造花瓶的瓦罐匠、作坊以及花瓶的碎片。
    阿卡缔斯的贝西丽卡这一建筑物的造型是一个很长的带有柱廊的大厅。大厅的东端通常建有一个或多个半圆形拱顶,最西端是教堂的前厅。阿卡缔斯的贝西丽卡建于公元5世纪,位于一群华丽的建筑物中心,正好处于亚历山大城南部。建筑的顶部由56根大理石柱支撑。
    洗礼池位于贝西丽卡的西端,角落是半圆形的,带有多彩的大理石壁龛。这是表现了古代基督教建筑艺术风格的唯一的建筑物。贝西丽卡的西面有一个教堂,其建筑风格明显受到古埃及和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影响。
    评价:
    阿布米纳是早期基督教圣城。它的建筑有教堂、洗礼池、古罗马长方形教堂、修道院、公共建筑、街道、民房和工场。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位殉教者─―亚历山大的米纳斯的坟墓之上,他死于公元296年。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埃及:从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迹
  

  

  中文名称: 从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迹
    英文名称: 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国家: 埃及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届会议报告。
    阿布辛拜勒的努比亚神庙和纪念碑遗址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而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
    在一九一零年,人类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而一九五九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在一九六零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一九五九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间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书。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一九六零年三月八日,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一九八零年,努比亚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有纪念意义的是这一年恰好是努比亚遗址国际保护运动二十周年纪念。
    阿布辛拜勒寺是埃及著名古迹,位于埃及和苏丹交届的努比亚地区。公元前1275年,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寺院全部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出。高约33米,宽约37米,纵深约61米。正面雕有四尊高达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在四尊雕像小腿之间,有拉美西斯二世王族的雕像。寺内石壁上刻满图画和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约公元1312年)。离届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规模稍小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庙里有许多妮菲泰丽的塑像,美丽动人,神态自若。尽管经历了3000多年,色彩依然如故。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其北部直至阿斯旺,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地中海和非洲文明相互交融的产物)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建成以后努比亚博物馆将作为数据中心,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评价: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是异乎寻常的考古地区,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和供奉伊希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应归功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救援运动。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5.埃及:伊斯兰城市开罗
  

   中文名称: 伊斯兰城市开罗
    英文名称: Islamic Cairo
    国家: 埃及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1979
    批准标准
    1979年评为遗产的年代及标准:C (I) (V) (VI)
    开罗地处尼罗河三角洲上游,位置在尼罗河东岸,伊斯兰的开罗被现代化的商业地区所环绕。城市建与公元641年。在历史上发挥着政治和文化的功能。现在是国家首都。
    穆斯林征服以后,伊斯兰化埃及的第一座首都福斯特建于公元641年。
    公元870年,行政长官伊本?图伦被实权人物阿比西德?卡里夫(Abbasid Caliphs)释放,因为安全原因,他在福斯特外建立了自己的城市。
    公元969年,处于同样的安全原因,法蒂玛人抵达埃及,开始进行重新安置首都在埃尔吉拉(El-Qirah),成为中世纪开罗的核心。这是法蒂玛王朝的黄金年代。
    公元12世纪,阿尤布王朝的建立者萨拉丁构筑防御工事改造开罗,展示他的军事思想。他没有统一邻近的建筑有石墙的福斯特和埃尔吉拉,建立了大本营取代了王子的宫殿。
    1261年,在马木鲁克(1250―1517)统治下,开罗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中心,而以前的角色是大马士革和巴格达。
    公元16世纪期间。开罗享有黄金时期。
    公元1517年,开罗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
    伊斯兰开罗说明了法蒂玛城市规划的观念,他们的艺术品质一样,鼓励建筑物的综合。虽然由于实用的原因发展干道,中世纪布局的城市具有它自己大量的街巷和庭院,一直保存到今天。
    开罗自从建立以来的历史说明了它的600座杰出的建筑物伟大的建筑。伊本图伦留下完整的伊斯兰建筑,著名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法蒂玛人留下了几个有意义的作品,例如埃拉扎尔(El Ahzar)清真寺大学(972)、阿拉昆(Al Hakim)清真寺(1003)和阿拉克马尔(Al Akmar)清真寺(1125),也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大门。萨拉丁留下大本营和城墙(1202)。对城市而言,马木鲁克增添了无数建筑的光彩,包括哈桑苏丹的清真寺学院(1362)。
    在保护古老的开罗城上,奥斯曼帝国用他们土耳其人的影响使整个城市富裕起来。伊斯兰开罗几个大的的建筑物是无可争辩的杰作。开罗中央聚集着为数众多的街道和古老的住宅,如此“保持传统的都市结构的形态、人类住宅的形态而返回到中世纪”。在政治、智慧和商业水平上,开罗的历史中心组成一个印象深刻的材料证明了城市在古老时代的国际重要地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开罗隐落在现代开罗城区的中心。它建于10世纪,以著名的清真寺、土耳其式浴室和美丽的喷泉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新中心。它的黄金时代一直持续到14世纪。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1.中国: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中文名称: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英文名称: Sichuan Pingchengshan and Dujiangy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4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而华美,如世桃园,绮丽而又神秘。著名的景点有:上清宫、建福宫、天师洞、天然图画等。坐落于丈人峰下的建福宫,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由此西行一千米,即至天然图画。这里岩石耸立,云雾缭绕,游人至此,如入图画之中。其北行两公里,便至青城主庙天师洞。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出天师洞,过访宁桥,便到祖师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阳洞,出之则直达高台上的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青城山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称。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始于公元3世纪,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都江堰控制着岷江之水,引导其灌溉成都平原肥沃的耕地。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许多古代的重要庙观。
  2.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中文名称: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英文名称: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 Anhui-Xidi and Hongcu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5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这种已近消失或者已经发生改变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西递和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介绍: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精心研究。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距屯溪54公里,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拱秀壮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写生基地。
    中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华文和赞美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评价:
    西递和宏村这两个安徽古村落奇迹般地保留了这种已近消失或者已经发生改变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西递和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和装饰、房屋布局以及人工水系都完好地保存着原始状态。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3.中国:龙门石窟
  

  

  中文名称: 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 the Longmen Grotto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2000
    批准标准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 (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00-026
    龙门石窟是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石雕在中国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时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展现。龙门石窟的石雕主题绝大多数以佛教为主,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的巅峰。介绍;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称“伊阙”,汉以后则以“龙门”和“伊阙”并称。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诚,再看边上的天王、力士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评价:
    龙门石窟是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石雕在中国古代北魏末期到唐朝(493-907)时期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展现。龙门石窟的石雕主题绝大多数以佛教为主,是中国石雕艺术发展的巅峰。
  4.中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中文名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英文名称: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5.中国:黄山
  

  

  

   中文名称: 黄山
    英文名称: Mount Huangsh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90
    批准标准
    1990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N(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风景区范围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有142平方公里。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气势磅礴的峰林地带,成为黄山特有的地质结构。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其中主峰为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莲花峰周围高峰、险峰林立,石柱、怪石处处可见,可称为黄山一大特色。这里的水资源也很丰富,黄山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展布着众多的山涧沟谷,其中大谷36条,形成36源,汇入24溪水,全山近百处瀑布和池塘随四季水势不同而不断改变景致,吸引着众多游人。黄山是生物的宝库,这里植物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种类达1450种之多。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二类保护的有银杏等8种。是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宝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黄山松,黄山松是黄山一大奇观,位居黄山“四绝”之首。黄山的松树数以万记,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盘根错节,形态各异,显示出极顽强的生命力,已命名的多达近百株,玉女峰下的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象征。黄山还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鸟类170种,脊椎动物300种;其中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黄山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于此修炼,后得道升天,故黄山得其名。无数古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之文。从盛唐到晚清,描写黄山的散文有数百篇,歌咏黄山的诗词多达2万多首。“黄山画”更是中国画历史长卷中最辉煌的一章。黄山现保存有古建筑近百座,摩崖石刻200处,总长5万多米的古“蹬道”,有石阶36000级,联接着黄山各景区、景点。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顶部
白色乌鸦 (乌鸦与狐狸的故事)
执法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眼中有码心中无码


神奇法师  
UID 2640
精华 10
积分 22309
帖子 1959
狼毛 50202 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5-1-8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1-16 1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6.中国:莫高窟
  

  

  

    中文名称: 莫高窟
    英文名称: Mogao Cav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III) (IV) (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这里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
    莫高窟洞窟开凿在南北长约1700米,高约15到30米的崖石上,现存洞窟735个,包括最初发现的492个,和近年来新发现的243个。这些洞窟按分布自然形成南北两区,南区长约1000米,北区长约700米,有壁画4到5万平方米,彩塑近2500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闻名于世的藏经阁位于南区西端第17窟。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是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后的产物,其续建和重建前后绵延了千余年。在隋、唐前期,进入开凿的鼎盛时期,到宋朝时,西夏对莫高窟的建凿已远不如前代了,元代时仍有开凿,但莫高窟已逐渐走向荒废,变得鲜为人知了。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逐渐又被世人注意。光绪二十年(1900),一名道士偶然间发现藏经洞,内有文书、经文、文物4万余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后莫高窟屡遭各国冒险家的掠夺,文物大量流失,直至1943年其归为国有,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才开始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研究。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菩萨、力士、天王等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教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和部分中国神话故事画。其中隋唐作品占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石窟内容的主题是佛教,但是它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会生活,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全书。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石佛教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石佛教造像和壁画。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莫高窟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画得以完好保存,使我们可以了解占据中国古代艺术主流的佛教艺术的辉煌,一睹别处业已消失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也是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莫高窟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01:58
苏ICP备2024131517号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Processed in 0.013941 second(s), 6 queries,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狼窝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