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人类的故事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1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四、人口分散和种族差别

通常以为人口爆炸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其实不然。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到后期,技术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进展,这就导致人口的急剧增长。据估计,旧石器时代初期,原人的人口数为125000人,而到了距今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即农业革命前夕,人类的人口增为532万人。人口增长42倍以上,可见比得上后来随历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人口爆炸。

从旧石器时代,还可得出另一个人口统计模式(这一模式后来曾多次重复),这就是,在技术革命中居首位的人口的增长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使人口分散到更广阔的区域。自地球上出现生命起,这一模式便一直成立,并且与人类学家M.D.萨林斯和E.R.塞维斯所提出的以下的文化支配定律相一致。后者认为:"…能较有效地开发一定环境中的能源的文化体制,常常会牺牲开发效率较低的体制,以求得自己在该环境中的扩大。……高级体制的特点就在于能比低级体制更有效地开发各种不同的资源,因而在大多数环境中,它们比后者更有效,其活动范围也更广阔。"

无论何时,适应性最强的种类,即利用自然环境最有效的种类,总是那些在其活动范围中占优势、并不断扩展其活动范围的种类。因之,只有原始的卵石工具、缺衣少穿的更新世灵长类动物无法使自己的活动范围超出温暖的热带大草原。而持有良好工具、穿有衣服并能支配火的直立人,能将自己的活动范围由非洲向北扩展到欧亚大陆的温帯——现发掘出来的广为散布的爪哇猿人、北京人和海德堡人的化石遗骸可证实这一点。人类掌握更复杂的技术,因而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不仅能向南进入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而且能朝北跨入西伯利亚的冻原地带。

跨入这些地区后,人类又经过一个陆桥进入澳大利亚,经过另一陆桥进入阿拉斯加,从而占据了剩余的大陆。人类一进入美洲大陆,即以扇形朝四面八方迁移,不过迁移的速度不等。朝南面的移动较迅速,从约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人类由阿拉斯加推进到火地岛。不过朝东面的移动颇缓慢,由于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环境恶劣,人类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后才达到格陵兰岛。至此,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和与人类分不开的狗一起,成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动物。

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一般认为,这些种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各个地域集团适应了各自不同的环境,而且彼此较为隔绝。关于人种差别,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人种差别发生得很晚,在人类出现之后。因此,现代的各个种族都源自作为人类已获得充分发展的同一祖先。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欧洲人能与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地区的各个种族通婚;也说明了为什么人类现存的各个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很大差别——这一点实际上已为所有的人类学者所赞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或当代的澳大利亚土人与其他任何种族的成员一样,如有机会受教育,也大有希望获得大学毕业。

各地区的种族在形成时所处的确切境况现还不清楚,也许永远无法了解。不过,只要注意到下述这点就足够了:到距今约1万年即最后一次冰期的末期,各种族在全球已有了一个为今人所公认的大致的分布。高加索种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东非和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那时的水源较现在充足)和沙漠以南一带,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与他们后来的情况不同,分布在非洲的其余地方;还有一部分俾格米人即小黑人生活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森林地带,而印度、东南亚的其余的辽阔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为澳大利亚种人所占据;分布在东亚和南北美洲的是蒙古种人。

这一分布虽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致相似,但图3"全球的种族分布"表明,到公元10O0年时,全球各种族的分布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愈演愈烈,直至今日。我们后面就可以看到,这些变化是后来的技术革命所直接导致的。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所以会消失,美洲大部分地区的美洲印第安人所以会越来越少,其真实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技术革命。换言之,1000年前,白种人与布希曼人的人口数差不多,而今天,布希曼人仅占白种人的十万分之一,其实际原因也在于此。

正如前章所述,技术发展上的差别以及由此而致的人口数目上的多少,并不能相应地反映各种族天赋才能上的差异。前者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各种族的分布地区不同:蒙古种人和高加索种人分市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黑种人分布在非洲易受欧亚影响的地区,而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则时运不济,被分隔在非洲的偏僻地区,澳大利亚种人被隔绝在遥远的孤岛上。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种族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决定了人类大家造今天的成员组成、各成员的地位及相互间的关系。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1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全球通史:世界史的性质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对历史进行全球性深索的方法是现代历史编纂学的崭新起点。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而不注重人类史。但是近年来,当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性日益显著,人们对世界史的兴趣也随之大增。由于宇航员几小时内即可绕地球飞行一周,甚至登上月球,由于报上刊载的有关亚非的文章,其数量并不少于有关欧美的文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观察历史的视野必须愈益扩大。要了解这个名符其实的"一个整体"的世界,研究世界史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们之所以致力于世界史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同样重要的是,人类历史自始便具有一种个容忽视,必须承认的基本的统一性。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含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识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臾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确实,这种相互影响在哥伦布和达·伽马进行海道探险之前,是时断时续,微不足道的。哥伦布、达·伽马及其后继者在短短几十年间使世界各地区开始直接交往,这种交往日益频繁,持续至今。与此相反,1500年以前的各人类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不过,这种闭塞状态从来不是绝对的。早在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漫长数千年中,人类各部分实际上已在相互影响,只是相互影响的程度随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本书论述1500年之前的历史时期,本书的主题实质上就是由这一时期中人类各部分相互影响的详细情况构减的。1500年以后,由于人类的通讯联系日渐加强、交通工具不断发达,整个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缩小,现在,竟被人们称为"宇宙飞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结构

如果说世界史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那么,便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在课堂里讲授世界史呢?常有人发表这样的看法,按其定义说来,世界史当包罗一切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史,它包含的内容过于浩繁,因此不适宜在课堂里讲授。也有人指出,仅仅教西方文明史就已感到难以应付,如何还能把其他地区如中国、印度和中东的文明史也都包括进去呢?当然,回答只有一个"不能",只能说,按照这种定义的世界史显然是无法在课堂里讲授的。但是,上述定义并不准确,实属误解。正如西方历史不是西方各国历史的总和,世界历史也不是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

如果研究西方文明须逐一考察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尔干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那么这一研究显然会行不通。但实际上这一研究是可行的,因为我们不能采用搭积木式的方法,而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整个西方发生影响的那些历史力量或历史运动之上,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十字军东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科学和工业革命,等等。研究世界史也同样如此,不过,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研究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之上。

例如,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非洲大陆上出现,并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新石器时代,农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随即产生了金属制造和其他各种技术,从而导致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产生。这些技术发源于中东,并向四周扩散,从而发展了欧亚大陆诸伟大的文明,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和欧洲文明。虽然这些文明由于某些强大的、跨地区的历史力量,诸如希腊文化、基督教、怫教和来自欧亚大陆中部大草原的游牧部族的多次入侵,而程度不同他相互影响,但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一直是平行而独立的。1500年以后,欧亚大陆的这种平衡状态逐渐为由新兴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体化状态所取代,这种一体化状态在19世纪时发展到顶点,转而导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权。20世纪的历史,实质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对世界霸权的历史,是西方的技术和思想的迅速传播迫使人们冒险探索一条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历史。以上是世界史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简要说明。

三、世界历史地理

正如世界史通常被认为是世界各地区文明史的总和,世界历史地理也被认为是构成地球表面的各大陆地理的总和。其实;后一种观点同前者一样,是机械的,是一种曲解。把地球划分为若干大陆这种传统的方法,对学地理的学生也许有用,但对学世界史的学生,却没有多大意义。正如世界史的结构要求我们着重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那些历史运动一样,世界历史地理也要求我们着重研究发生那些历史运动的区域。

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有一块陆地在世界上跟有独一无二、无可争辩的地位,这就是欧亚大陆——它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心脏地区。欧亚大陆占地球陆地总表面的五分之二,其人口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人类最先进、最持久的文明就是在那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的历史也就是欧亚大陆各文明地区的历史。

欧亚大陆的地位何以会如此优越,其主要原因,也许可用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的观点来说明: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因为它们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机会,还有被淘汰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响的机会求得发展,这种可接近性就常会带来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相反,那些处于闭塞状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来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胁,因而,被淘汰的压力对它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们可以按原来的状况过上几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欧亚大陆诸民族显然是可接近这一原理的主要受益者。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全都可以互相接近,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欧亚大陆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便利,它们日甚一日地相互促进、相互威胁。

欧亚大陆幅员辽阔,把它看作一个地理单位是不行的,因而,须将欧亚大陆诸地区划分开来。将欧亚大陆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也是不行的,这样的划分在地理上和历史上都是一种曲解。从地理上看,欧洲与亚洲显然既不相等,也不能相比。打开地图,一眼便可看出,欧洲只是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举例说,约相当于印度半岛。从历史上看,欧洲也比不上亚洲,而只能与欧亚大陆的另一个文明中心如印度相比。无论从地域范围、居民的数量和种类、或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复杂性,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欧洲与印度极相类似。因此,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不应把欧亚大陆看作是由欧洲和亚洲这两块大陆组成的,而应看作是由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和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区这五失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地区组成的。

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更明确地说,中东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凤印度的文明中心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区——这一地区从米诺斯文化时期至中世纪末期,一直在经济和文化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欧洲包括北非。因为北非在历史上与欧洲和中东的联系,比较起与撒哈拉大沙漠这一天然屏障以南地区的联系,要密切得多。因此,本书的"非洲"一词仅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区拥有无边无际的草地,从东方的中国东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它为由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向外伸展的各文明中心进行交往提供了一条陆上通道。靠大草原养活的游牧民们总是赶着他们的牧群,到处迁徙,并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就去攫取北京、德里、巴格达和罗马的财富。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创造了欧亚大陆古老的核心文明,而大草原则便利了这些文明之间的接触和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取和平的方式,即通过陆上贸易的途径;有时则取侵掠的方式,即贫瘠的内陆地区的游牧部族不断地去劫掠使他们馋涎欲滴的富庶的外国区域。因此,欧亚大陆的历史基本上是在游牧部族与定居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来自游牧部族的不断的侵掠常常造成了涉及范围广泛的强大的部族迁徙运动。这种侵掠不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也具有革新的作用。它将没落的王朝、僵化的制度和陈旧的习俗扫荡殆尽,而导入新的民族、技术和思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亚大陆历史的发展进程。1500年之前的欧亚大陆的历史分为上古时期、古典时期和中古时期——这是本卷所要研究的三大历史时期。这三大历史时期的主要转折点的到来,大体均起因于游牧部族的侵掠活动。

非欧亚大陆世界由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组成。根据可接近性的原理,它们较之欧亚大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起任何联系。

只有非洲与欧亚大陆有过交往关系,但是,由于非洲与欧亚大陆之间及非洲本土的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断断续续、微乎其微。不过,非洲人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确是依靠外来的促进,如从外界引进农业、炼铁技术、新的植物和动物,等等。因此,中古时期,在毗邻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苏丹地带,非洲人能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帝国,这些帝国在某些方面可与同时代欧洲的帝国相比。

对比之下,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因为他们于15000年前,从亚洲东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后,一直处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虽然他们在墨西哥、中美和秘鲁也发展起给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总的发展水平是不能与非洲人相比的。

澳大刮亚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遥远的海岛上,与大陆完全隔绝达30000年之久,因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最大。他们全都停留在食物采集阶段,与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非洲人除了霍屯督人和你相术人还处于食物采集阶段外,在苏丹地带已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美州印第安人虽在加利福尼亚和火地岛仍有部分食物采集者,然在其他地方已有了先进的阿兹台克人文明、印加人文明和玛雅人文明。实际上,南太平洋给澳大利亚造成的隔绝状态,既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又使古代的某些动植物如桉树属植物、单孔目动物和有袋目动物得以幸存下来。

欧亚大陆历史悠久的高级文明、非洲和南北美洲同时并存的庞大帝国和食物采集者集团、澳大利亚普遍而单一的旧石器时代的生产水平——这些就是15世纪当欧洲人向海外探险时所遇见的各人类社会极为不同的情形。

全球的格局决定了本书的结构。在论述1500年之前的时代时,以欧亚大陆的文明为论述的重点,因为欧亚大陆的文明是当时最先进、在数千年中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也最大的文明。因此,本书的第二、第三、第四编论述欧亚大陆文明的发展进程,而第五编则概述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发展情况。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1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全球通史:文明之前的人类

本书的第一编论述人类在文明之前的200万年的历史,其余卷编论述不足60O0年的人类文明史。因此,本书显然是以最短的篇幅来论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漫长的时期,笔者之所以偏重人类的文明史,是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速度一直在不断加快。地质年代以数十亿年为计算单位,人类史前时代以数千年为计算单位,而自从文明到来之后,纪年单位不断缩小,已是以数百年甚至数十年为计算单位。时至今日,每天都有重大的事件无休无止地蜂拥而来,无情地包围着我们。变化之速确实已经引起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人类是否能迅速适应变化,以避免被淘汰甚至被灭绝的命运呢?

由于诸重大事件发展的不平衡性,本书的研究也有所侧重。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因此而低估史前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的意义。在史前时代的千万年中,有两大发展为以后的全部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是灵长类逐渐转变为人类,即人类的祖先转变为真正的人类;其二是原始人从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这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即人类的形成和农业的产生,就是第一编前二章要讨论的主题。

虽然早期的人类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但这毕竟只是最初的步伐。在转变为能够思维的动物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工具和火;在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种植、学会了使用锄头和镰刀。这些技术的获得使人类从周围的动物中分离出来,但是,与后来的技术相比,这些技术还是最原始的。如果在现代的计算机或宇宙飞船的旁边放上一把石斧或石镰,就会显出两者间的霄壤之别。这种差别虽不言自明,然在这里强调一下还是必要的。因为它说明了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这种扩展在本书各编的引言中也都特别提到了。

技术愈原始,其使用范围也就愈有限;反之,技术愈先进,其使用范围也就愈广阔。史前时代,食物采集者的活动只能局限在进行狩猎活动的方圆数英里内;原始耕作者的活动只能局限在自己所在的村落及周围的田野和牧场上。因此,史前时代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可以说是"地方性"的。本书后面各编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一书中所记述的人类后期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类的活动范围如何从当地扩展到地区、扩展到各地区之间,进而扩展到全球、扩展到星际的历史。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谈谈人类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中国有史时代的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是分不开的。第二,各种人类的文化,因为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换,进退不一。史前有许多强盛的民族,早已灭亡,人类史上,也就没有独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学家公认人类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进,创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天性。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蚂蚁和老鼠以外,都没有自相残杀的现象,而人类却残酷成性,个人之间杀戮不够,还会结合亲族,进行械斗,甚至国族之间,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规模的战争。人类文化应该是相互提携,合作进展,为何会互相残杀呢?有位学者曾加以分析:人类是柔弱动物,从小要父母保护,成年后也无自卫力量,体力不够,指甲不硬,牙齿又受口小的限制,不会爬树,也不会飞,可是从经验中,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结队,才有生存希望,人类对家族、乡团、国家有热烈的忠心,就是这个原因。可是集团防卫,还不保险,更要利用脑力,制造武器,因此养成残酷杀戮的本领,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放胆劫杀,集团可以横行天下。人类历史的演进,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却愈来愈凶,人弱器利,互为因果。更加上种族、语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义和交通的发展,使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不过有识之士和开明的人都相信,人类要和平共处,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动物的面颅比脑颅大得多;人类则相反,脑颅要比面颅大得多。原始人和现代人比较,差别可以说主要就集中在头骨上。如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代人厚得多。正因为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特别重视。完整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用人类化石为证据,来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
第四纪时代出现了人类的祖先。最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古猿在这种环境中演变成能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的人类。劳动使肢骨发达,双手更能创造万物,口腔发展了语言,也就推动了脑的发达。人类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现,与别的哺乳动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无语言迥然不同,而变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数十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现人类化石,使人类科学家从而了解人类体质特征和文化发展。可是仍有不少疑问,如猿人变古人的过程如何?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又如何?目前的发现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作完满的解说,这需要更多发现的事实继续补充。






世界上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并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得特尔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人类的祖先只有十几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40万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壳,无时不在变动。从山地侵蚀下来的泥土和砂砾,最后沉积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广大的岩层。大海上升为陆地,高山侵蚀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动植物,随时可被埋没在沉积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遗骸,可以辨认地球各区域各时代生物演变的情形。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质史实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开始,才发现有生物遗迹,不过完全是下等动物和初级植物。下等动物最多的是三叶虫,珊瑚、海绵、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虫最主要的时期,体形高大,且有铠甲作为保护。新生代是近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大爬虫已一去不返,留下来的只有鳄鱼、龟、蛇和蜥蜴等,此时是哺乳类大为活跃的时代。






第四纪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内的地球史上,出现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因为这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明显地改变了动植物界。其次,第四纪有强大的冰川作用,并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来临,靠采取果实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常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剥兽皮,以作衣服;寻觅洞穴,找栖息之地;钻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驱逐野兽。人类经过数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见进步。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时期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制工具简单而粗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不断改进,所以说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石器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大都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圆砾,初用打制法,后用磨制法。到了冰期终结时,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完全用磨制的方法来制造石器,多凿有孔眼及环形的石器,种类繁多,有大斧、石刀、石凿等。这时期的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代的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处?这是争议多年的问题。有的说是起源于亚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德鲁斯(R.C.Andrews)和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然后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亚是人类牧养的家畜,如骆驼、犬、牛、羊、马等的起源地。既然适于高等动物的生存,依动植物为生的人类,也必发源于此。同时,中亚位置为各大洲之中,地势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独亚洲大陆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洲相连。故谓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在各洲,其势最顺,其理至当。可是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在副热带潮湿之区,对农业起源研究卓著的索尔教授(Carl Sauer)就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先发迹的地方。象泰国的考古发现及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迹的发现可以佐证。这类讨论,尚需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完满的解释。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数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后人口增加,就向四周迁移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地球表面有许多海峡,阻断大陆间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许多海峡就可变成陆桥,便利人类的交往。最著名的陆桥,包括沟通北美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沟通英国和欧洲的多佛海峡,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沟通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其他的还有沟通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沟通朝鲜和日本的对马海峡,沟通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沟通新几内亚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峡以及沟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假如在第四纪,此类海峡在冰期后退,海平面降低而成为陆桥,使陆地相连,则有利于人类祖先的四方迁移。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祖先经过陆桥向各方移动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的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型的发展,就分化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侵袭。长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种变成黑种人,他们头发鬈曲、覆盖头部,是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的体型比热带居民要粗壮,肤色也较热带的人为浅白。古代人类,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各个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适应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代代遗传,以致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种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人类语言的大趋势

只要偶尔想起,这个世界座落在一个旋转的星球上,就不难意识到,世间万物正在千变万化。新东西来得目不暇接,旧事物走得无声无息;看得见的是忽如其来的结果,看不见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人类的语言当然也在变。本来没有语言,后来有了好几千种:有些语言一分为二,有些又合二而一;旧语法渐渐无人知晓,新词汇忽然街流行……那么,人类语言将向何处去?到最终,世界上会剩下几种语言?这些语言又将是什么形态?这个话题饶有趣味,有如一个智慧的花坛,任人们栽种五颜六色的猜想。

一、消亡——语言文字的悲剧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语言?专家们的估计是4000—8000。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5561种。但这只是现有的语言,在这之外,已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消失了。比如著名的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文字,以及赫梯语、卢维亚语、达尔马提亚语、苏默语等等。以中国的语言文字为例,各民族的57种文字中,17种已经消亡,它们是突厥文、回纥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巴思巴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吐火罗文。中国各民族的80种语言中,至少12种已经消亡,它们是和阗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哥巴语、西夏语、东巴语、契丹语、女真语、于阗语、巴思巴语、察合台语、鄂尔浑-叶尼塞语。

消亡的难以复生,现存的却又如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各民族现有语言60多种,文字40种,大多数处在消亡的前夜。很简单,使用这些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门巴语只有6000人,京语5000人,保安语5000人,鄂伦春语4000人,赫哲语1000人。这些数据是80年代公布的,而今,还有多少人在讲这些语言?在故宫,高悬的金匾上都写着满文,但除了少数专家,已经没人认识它们。这个盛极一时的皇族,已经全部使用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载,只有“爱珲和富裕两县还有少数农村的满族老人会说满语”,但该书是1980年编的,15年过去了,这些老人可还健在?

在5561种语言中,很多语言都面临消亡的危机。比如北欧的几个小国,虽然都有自己的母语,但英语已经像中国的普通话一样普及,长此以往,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英语会越用越多,母语却越用越少,几代人之后,难免满语一样的命运。

每一种语言,不仅有着自身的美妙,还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一旦消失,全告湮灭。玛雅文字使用了1500年,16世纪“由于西班牙入侵而毁灭遗忘”,于是,玛雅石柱的铭文成了读不懂的天书。中国的西夏文,13世纪还在使用,而今成为“死文字”,各种古籍碑文无法破译。这既是语言文字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遗憾。

二、统一——人类文化的进步语言消亡虽是憾事,但平心而论,是否恰是好事?在这小小的星球上,五千多种语言,似乎太多了。人类为什么有这么多语言?《圣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事实上,语言的纷乱是因为隔绝。各种语言诞生的过程应该是近似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发音器官逐渐完善;随着工具的发明,出现了群体劳动和用语言指挥群体劳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群和部落间的交流,语言渐渐发展成形。然而,由于高山大海甚至河流的隔绝,人们只能“自说自话”。比如“妈妈”这个词,有些语言是指母亲,格鲁吉亚语却是指父亲,满语中又是指婶婶。语言之差异可见一斑。如果画地为牢,倒无所谓妈妈爸爸婶婶,但而今,人们已经跨过了高山大海,语言障碍就成了大问题。打开《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世界语言分布图”,几十种颜色分割了五大洲。“绿语言”不晓得“红语言”,“黄格格”听不懂“蓝条条”。

有个小故事,一个会画画的人,自称不怕语言障碍。有一次走进一家异国的饭馆,他想吃蘑菇,就自作聪明地把蘑菇画在了纸上。小姐热情地把他要的东西送来了——不是蘑菇,而是一把雨伞。蘑菇雨伞还是小事。各种重大的国际会议,翻译费要占去经费的一半。每届欧洲年会都搞同声传译,每个到会者要配一个翻译。在国际交往中,语言障碍带来的麻烦、造成的误会,已经数不胜数。

语言文字的减少,无疑在缩小交流的障碍。人数不多的印地安人,曾经有1000多种语言。西班牙的入侵使这些语言只剩下很少的几种。语言学家为此嗟叹,印地安人谈话却一定方便多了。

很多人旁证博引,说《圣经》上记录的都是真实的历史。设若真是上帝故意制造混乱,让我们言语不通,我们就更该携起手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混乱!

三、种族融合与语言融合讲着5561种语言的人们,最终完成语言的融合,似乎是天方夜谭。

谁能强迫越南人民放弃越语改说英语?我们也无法命令朝鲜人民忘掉朝语而说中文。但我们展望的不是两三代人,而是语言融合的终极状态。千万年后,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民族吗?还有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英国人民吗?

种族的大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大融合。——这就引出了又一个天方夜谭:民族和种族怎么可能融合呢?且不立论,让我们看中国其“小周天”,以观世界之“大周天”。

中国人惯常自谓“炎黄子孙”,既见其悠久,又显其纯正。但翻开《中国通史》就知道,炎、黄不仅不是亲人,而且曾是死敌。本来,黄帝族与黎族人在黄河边比邻而居。姜姓的炎帝是西北山区放羊为生的蛮族,他们发现黄河流域环境优越,就举兵向那里侵略。留下的牧人继续在山地生活,就是后来的羌族人。“姜”和“羌”都从“羊”,读音也相近,足以说明炎帝的渊源。炎帝先进攻黎族人,被打得惨败,只好转而向黄帝进攻。我们的两位祖先在涿鹿战场殊死搏斗,最后,炎帝被打垮,两族合为一族。黄帝一定考虑到管理的需要,让炎帝做了副职。炎帝则一定提出了投降的代价,那就是,进攻黎族,报仇雪恨。因而两家合并之后,很快去和黎族决战。经过残酷的厮杀,炎黄取得了胜利。少数顽固的黎族人不肯投降,逃上了海岛。直到今天,他们还生活在那里。大多数黎族人则被兼并,时至今日,下层人民还被称为“黎民”。从黄、炎、黎三族的融合足以看出,今日中国人,是华夏大地千万年来众多民族的共同后代。1987年2月24日《解放日报》报道,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汉族和华夏各民族的细胞中,都有上古四大族属即炎黄、苗蛮、百越、东夷的基因群。

世界各民族无不是如此繁衍而来。在未来,民族与种族的融合,也将依照这样的模式。交通越来越方便,“世界变得像个村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异族异国通婚极为常见。开放以来,已有几十万炎黄子孙和外国人通婚。他们生下的孩子,已不能算炎黄子孙,这些孩子的孩子,就更说不清是哪个民族的子孙,而是人类的后代。经过漫长的潜移默化,人类必然走向融合。就像每个汉族人身上都流着黄、蛮、越、夷四个民族的血,未来人的身上也将渗透黑、白、黄、棕四个种族的血。如果未来人的身上,集中了黄种人的和谐与柔韧、黑种人的修长和矫健、白种人的优雅和明亮,这有什么不好呢?

随着种族的融合,5561种语言的时代将成为历史。那么到最终,人类将使用几种语言呢?无论按照《圣经》的说法,还是按照一般的概念,似乎都应该使用一种语言。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四、二律背反的难局语言应该如何发展?似乎谁也不能说清。因为生活对语言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施加了完全相反的拉力。这就使语言陷入了二律背反的难局。

一方面,生活要求语言越来越规范,表达意思明确、详尽,没有歧意,不易混淆。唯有如此,才能说明性质、描述定义、界定概念、传递信息,才能在科学、教育、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中有效使用另一方面,生活又要求语言越来越丰富多采,概念范围开阔,意义层次多样,结构形式活泼、跳跃,富于启示性和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描述内心、表达思想、说明体验、透露暗示,诉说爱与恨、痛苦与幸福,完成批评和赞美、讽刺与幽默,才能借助语言进行思考,并从事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活动。

生活对语言提出的两种要求,都非常强烈,又完全背反,语言究竟向何处去?

其实,语言的两难处境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学者们就进行过一场关于语言的争论,名曰“言义之辨”。

“言尽意论”相信,语言完全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这一派观点的首倡者欧阳建认为:物本无名,为了区别它们,才确立了不同的名称;理本无称,为了表达出来才诉诸言辞。物一旦变了,名谓就会随着变;道理变了,说法立刻跟着改。就像形体变了影子就追随一样,生活变了语言也跟着变,语言为什么不能尽意呢?这一派学者,既然认为语言完全能够尽意,对语言的要求自然是规范、明确、严谨周密、一丝不苟。

“言不尽意论”观点完全相反。这一派学者认为,语言根本不可能详尽地表达意思。早在战国时代,这种观点就已经提出。《周易·系辞》写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庄子》曰:“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不尽意论”并不否认语言的表达功能,但认为它不能“尽意”,指出了语言的某种永恒的局限。正如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摘引的黑格尔的话:“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得意忘言论”是“言不尽意论”的深化。——既然语言不能尽意,就不必在语言本身去求解,而应该“忘言”,在语言之外找答案。这一观点也是庄子首先提出。《庄子·外物》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认为,语言就像钓鱼用的竿和打猎用的马一样,只是表达意思的工具。只要得到了“意”的鱼和兔,就可以忘掉“言”这个筌和蹄。显然,这两派观点,与“言尽意论”对语言的要求完全不同。

语言这个难局,古人争论不休,现代人也无能为力。——未来人会有办法吗?

五、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从魏晋至今,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学者的分歧终无定论,社会生活却在深化。语言的任务日益艰巨,它只好按照相反的拉力,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既虚,且实;尽量简明,又力求详尽;既单纯,又丰富;既要确切,又得模糊。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略地分出了“虚”和“实”两个系统。不妨设想,一对男女,在定情的那个温馨的夜晚,和离婚时分割财产的清冷的白天,使用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一次正义的战斗,战前进行部署,和胜利后举杯狂欢,用的语言当然也是两样。这两套相反的的系统并存在同一种语言中,彼此进退两难,又容易互相干扰。——如何使用两种语言呢?

在未来,人的思想感情会更丰富,科学会更精微,艺术会更神妙,人类对语言的两种要求都会愈加强烈,而这两种要求又互相背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言大融合之后,人类使用的语言将不是一种,而是两种,源于不同民族、经过明确区分、功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对语言提出虚、实两种要求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的“虚”“实”两大方面。“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能够尽意,是着眼于“实”的一面,概念、定义、法则、公理,当然能够说清。“言不尽意论”则着眼于“虚”的一面,思想、感情、灵感、体验,当然难以尽述。那么,根据人类生活“实”与“虚”的分野,以“双轨制”的语言,服务于立体化的生活,很可能是必然趋势。

我们姑且把这两种语言叫做“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

科学语言足以“尽意”,清晰、确切、规范,用在“实处”:科学、外交、经济、军事、法律……。张贤亮的小说《黑炮事件》,写一个企业从德国进口了一套机器设备,翻译发现,德文说明书中要求“给子弹加润滑油”,他觉得这套设备和“子弹”无关,就让机器投入运转。结果,整套设备全部报废。说明书是让“给轴承加油”,而在德文中,子弹和轴承是同一个词。——未来的科学语言,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漏洞。另一个故事,富人把穷人的妻子拐跑了,这个妻子也想抛弃自己的前夫。断案的县官决心帮助穷人,他让前夫跪在后面,让后夫跪在前面,然后问那女人“要前夫还是要后夫?”无论女人怎么回答,他都可以把她判给跪在她身“后”的“前”夫。——县官虽然聪明,人类语言却实在杂乱。当使用科学语言,这样的故事将不复出现。

专家们正在研究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语言学”,即让电脑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人类语言。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具有一套科学语言。有一个笑话,一个酒店老板买来一个智能机器人“玛丽”,让她坐在酒吧里卖酒。玛丽能说会道,无所不知。一个小伙子爱上了她,拐弯抹角向她求爱,可玛丽就是听不懂。最后,小伙子绝望已极,倒了两杯毒酒,邀请玛丽“到另一个世界里相会”。玛丽对这种模糊语言不知所云,就和小伙子欣然举杯。结果,小伙子死了,柜台前的玛丽还在莫名其妙的微笑。——未来的科学语言,没有这种模糊不清的表达,所以,任何一个“玛丽”都能准确的理解。

再说艺术语言。它和科学语言相反,不是直白地表达意思,而是借用成语和典故,运用形容、比喻、夸张等手法,利用语言的启发性与暗示性,调动人的理解和想象。艺术语言可以使用范围窄小,小到一群人、两个人甚至只有自己理解;可以褒贬相错,用贬意词表示亲密和爱恋,用褒意词表达仇恨和轻蔑;可以是病句、错句,只要能够微妙的表达。为了说明艺术语言的这些特点,笔者写了一组小说。《冰岛中文》,写“我”在远离中国的冰岛,发现一对年轻恋人会讲中文。但可惜,只有一本小册子,他们学偏了,说的全是病句,诸如“请我热你的爱,非非常”。“我”为他们惋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能使用这套病句,很好地交流思想,热烈地表达感情。《护花机器人》写某公园常有坏人骚扰女孩,一位专家做了一个强悍的机器人,为他输入了“请、您好、谢谢、你真可爱”等“好词汇”,和“小坏蛋、讨厌、该死的”等“坏词汇”,然后让机器人藏在树丛中,准备严惩歹徒。没想到,坏人都被他放过,被他痛打的都是女孩的男朋友。——凑上前的流氓总是满嘴好话,姑娘说的“该死的小坏蛋”其实是她最爱的人……。想想看,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胞之间,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之间,随时都在使用艺术语言;当交待思路、诉说感情、表达情绪、描述体验,我们必须借助艺术语言。

让我们对比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差异。前者单纯,后者丰富;前者清晰,后者模糊;前者严谨规范,后者生动活泼;前者是弦内之音,后者是弦外之音;前者诉诸言内,后者寄诸言外。科学语言扫除外延,只要内核;艺术语言淡化内核,开放外延。形象地说,科学语言有如核桃——除去外面的青皮,砸开里边的硬皮,只要中心的果仁;艺术语言则像桃子——不管中间的核,只要外面的桃肉,而且不是直接吃,而是随心所欲地做成桃脯、制成桃酱、酿成桃酒……

那么,哪种语言会成为科学语言?哪种语言将发展为艺术语言?

六、优选、成型与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源于不同民族的两种语言,由于各自的优势,随着种族的大融合,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

英语最可能成为科学语言。在16世纪,英语还只是本民族的语言,在文化影响上不如意大利语和法语,在使用范围上不如西班牙语。随着大英帝国的强盛,英语被帝国的无敌舰队推广到世界各地,当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也成为最普及的语言。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的人口约有3亿,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本族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2.5亿,共5.5亿。此外,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它的完善和发展。古英语词汇只有5万—6万个,《现代英语大辞典》收入的词条则多达65万—75万。除了词汇在扩大,词的用法和语法结构也日益规范。英语科技词汇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术语,学术、科技论文则以英语为共同文体。

以这样的趋势,英语成为科学语言自不待言。引人遐思的是,哪种语言将发展为通用的艺术语言?英语的确普及,但恰恰因此,共性增强,个性和文化特色却减弱,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这使它不宜再承担艺术语言的职责;而且已如前述,为了各领风骚,艺术语言必须是“他山之石”。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到中华民族的语言—

—汉语。

不仅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不仅因为讲汉语的人超过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在几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符合艺术语言的特点。第一,生动。汉字起源于图画,又从图画扩展开去。“旦”是地平线上的太阳,“果”是树上的果实,还只是简单的图画;“jiān@①”是月光照进了门槛,“悟”是“我的心”,“思”是心之田,就已经很有诗意也颇具妙悟。第二,乐感。英语也有起伏,但只是一种习惯,汉语的抑扬顿挫却是它的规则。不做起伏照样能把英语说清,没有顿挫却说不清汉语,比如中国人提醒胖人的四个字:“汤、糖、躺、烫”。根据汉语的韵律,古代诗人写出了“语言中的音乐”,现代汉语的佳作也都饱含音乐的美妙。第三,传神。富于启发性和暗示性的大量双关、引申、借代、讽喻,使汉语最让人心领神会。第四,简约。因为重“传神”,所以很精炼,同样一段意思,汉语的音节总比英语少;英汉对照的文章,汉语的篇幅总比英语短。第五,形象。几千年来的形象思维使汉语既微妙又逼真,兄弟乃是“手足”,学生叫做“桃李”,夫妻称为“琴瑟”……。第六,丰富。大量的语言材料取之不尽。且不说一段神话便能抒怀,一个典故就能表意,一句古诗即可传情,况还有大量精妙的成语,如得鱼忘筌、胶柱鼓瑟、爱屋及乌、悬崖勒马、敝帚自珍、削足适履、心花怒放、掩耳盗铃、焚琴煮鹤……。第七,悠久。这种带着古老东方特色的语言,不仅记录着绘画记事的往事、边写边唱的风情,还记载着人类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相信,随着人类情感的微妙、内心世界的丰富、生存体验的加深,汉语将以它巨大的优势,被独具慧眼的未来人钟爱,最终独领风骚,成为风行全球的艺术语言。

不过,风行全球的,并不是现代汉语,而是未来汉语。——这里的猜想,绝非立足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语言沙文主义”。人类语言的减少,将是一种整理和优选,优势不足的语言虽然消亡,它的好词汇、妙典故,却应该留下来;全球通用的语言,不过是各民族语言精华的荟萃和集成。洋洋上万余条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就是汉语学习别国语言的明证。在语言大融合中,汉语一定能够扩大这种学习,集各种语言之风韵于一身,力争尽善尽美,成为出神入化的艺术语言。——笔者的信笔猜想,也流露出这个民族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精神,这或者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又一个潜在优势。

在未来,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应该是对立统一、彼此呼应、互相输送。它们作用不同,当然是对立的;但同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又是统一的。如果人类语言是一个太极,它们就像一尾黑鱼和一尾白鱼,构成一个完满的世界。有些事由黑鱼来说,有些话让白鱼来讲,有时又可以让它们共同表达。两种语言并没有一条鸿沟,可以互相提供概念和词汇,就像汉语向英语学了“幽默”、英语向汉语学了“气功”一样。

在这个旋转的星球上,两种语言绝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世事的变迁,它们将变革、深化,走在一条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在遥远的未来,它们将是什么样子呢?“古老”的现代人就很难猜想了。不过可以相信,依靠科学语言,人们可以把复杂的概念详尽地表达;运用艺术语言,人们又能将最奇异的灵感互相传递。这已经足令我们向往……。

语言大融合的展望,相信未必荒谬;汉语风行全球的预测,却不过是纸上谈兵。汉语的确美妙,但语言的推广,从来不依仗语言本身。英语到处普及,靠的不是词汇和语法,而是军舰大炮;很多中国人苦学日语,也未必是爱学这种连语系都没有的语言,而是因为日本经济发达。如果国家衰弱、人民蒙昧,文化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不会被世人向往。——倘若想把汉语奉献给人类,功夫就不能下在语言之内,而是语言之外。不过,这已经远离了本文的主题,所以就此止笔。*(作者北京交通学院中文讲师责任编辑真漫亚)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肤色的演化

人类进化方面的一种重要变化则是皮肤。

灵长类动物因为都有又长又黑又粗的毛发,所以皮肤下层的汗腺和色素也就很少,并不起主要作用。但是,人类身上的毛发除了头部的之外,都又短,又细,又稀,所以皮下汗腺比较多,色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从这5个人种进化而来的这都是和远古时期狩猎生活有关的适应性变化。因为,大部分食肉性动物都是在夜间狩猎,所以不需要这种变化。但人类却必须在白天的炎热气候下活动和狩猎,发展和演化出了较细的毛发和较多的汗腺,这是维持健康的正常体温所必须的条件,因为人类在做剧烈的活动如奔跑时,主要是靠出汗来把身体中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的。

同样的,皮肤的颜色也是由于适应性变化所造成的。据研究,早期的狩猎者皮肤都很黑,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热带,身体上又没有浓密的毛发保护,所以必须依靠色素来遮去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的照射。

但是,与此同时,黑色皮肤却也减少了人类正常的骨骼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维生素D,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婴儿应当适当地多晒一点太阳的缘故。早期的狩猎者因为居住在充满阳光的热带地区,所以不会缺乏维生素D。但到后来,他们一旦往北扩展,到了阳光较少的温带气候中定居下来,缺乏维生素D就会成为严重问题。

从遗传学上来说,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很可能就是向浅色的皮肤和头发过渡。而人类之所以要生长头发,并非美观所需要,同样也是为了遮挡阳光中的紫外线所必须。因为人类在白天无论进行何种活动,头顶上都是接受阳光照射最多的部位,所以这部分毛发在长期的进化中保留了下来。由于黑种人一直生活在我们的老祖宗所居住过的非洲,所以皮肤中黑色素最多。而白种人据信是高加索一带演化而来的,因为那里光照较少而云雾又多,所以黑色素最少,皮肤发白而头发变黄。黄种人祖居亚洲,光照度比北欧强而较非洲弱,所以人们皮肤中的黑色素也就居于黑白二者之间。这就是各种不同肤色的种族在世界各地分布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鱼原来是这样进化成人的!

地球上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而其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却是有关我们如何得到双腿的故事。科学家相信,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鱼登上了陆地,长出脚,开始走路。这是生命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因为那条鱼正是我们人类的祖先。不过,那条鱼是怎样长出脚的,又为什么要长出脚呢。一个多世纪以来,哪怕最优秀的科学家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倒是有一个向导,就是进化论的创始人——查尔斯·达尔文。达尔文说过,答案就躺在岩石堆里。在某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某些化石,而这些化石能说明一切。于是,古生物学家走遍了世界,只是为了找到它们。不幸的是,这么古老的化石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四足动物的故事

科学家找得越久越多,就越意识到有一种重要的化石不见了,这成为对整个进化论的一大挑战。而有关我们是如何获得双脚的故事,也就变成了对“终极失落化石”的追寻。早在150年前,这种连续不断的追寻便开始了,起因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观察结果:好大一群看似无关的动物,其实都是相关的——它们都有四肢,所以它们被统称为四足动物。

人是四足动物,因为人有两只手、两只脚,猫、狗、马很明显也是四足动物,事实上,所有哺乳动物都是四足动物。鸟、青蛙、蜥蜴,甚至没有脚的蛇,和看似没有脚的鲸,也都是四足动物。所有四足动物,无论各自看上去多么千差万别,其表皮下面的结构却基本相同。对这一事实,科学家也感到迷惑。恐龙有脊骨,人也有脊骨,四足动物都有脊骨;也都有盆骨连接在脊椎上,用来支撑体重;同样都有胸廓,用来保护心脏和肺。四足动物都通过鼻孔呼吸空气,其四肢的顶端都由一根骨头组成,下面则都有一对骨头伸向手或脚,而且手指或脚趾看来从未超过5根。不仅恐龙和人是这样,就连鲸也是如此,在鲸的鳍状肢下面,照样有5根指头。这种相似性使科学家相信,所有四足动物一定都来自于一种共同的祖先。为证明这一点,他们认为只需要两种化石。首先,需要最早登上陆地行走、而且是用4只脚、并且每只脚都有5根脚趾头的四足动物;其次,需要最早长出脚的鱼,正是这种鱼变成了最早登陆行走的四足动物。找到这两种动物的化石,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知道鱼为什么会长出脚来。

有一条重要线索引导科学家进行探寻,那就是这一进化很可能发生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可是,泥盆纪离现在如此之久远,以至于连那个时代的石头如今也难觅踪迹,更不用说什么化石了。但是,科学家知道,在泥盆纪以前,陆地上没有行走的动物,而在泥盆纪以后,陆地上到处都是行走的动物,因此四肢的进化一定是在那时发生的。教科书上说,泥盆纪可真是酷热难耐的时期,几乎没有什么生物能在陆地上存活,连植物也不例外。那时的陆地可真是一片贫瘠、空荡的荒野,了无生机。这就是说,当时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只能呆在水中。这是鱼的时代,其中的一条鱼——最早长出脚的鱼——的化石,就是科学家们需要找到的第二种化石。可以说,人也是一条鱼,准确一点,从鱼进化而来。

找到祖先了吗

寻找那条鱼的化石好像并不难。到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科学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一类鱼的身上,它们就是生活在泥盆纪的圆鳍类。

圆鳍类的鳍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骨结构,似乎是人类大腿和手臂的前身。尤其是其中一种圆鳍类——早已绝迹了的掌鳍鱼,更是具备所有的腿骨,只是缺少脚和趾。于是,科学家们认为这条鱼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先,是我们没有四肢的祖先。

20世纪初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理论,用来解释这条鱼为何会进化出腿来,并开始行走。那个残暴的泥盆纪太阳,一定是大旱的根源。原本生活得自由自在的鱼儿们,一下子被困在了日益干涸的水塘里,直面死神。为了活下来,一些掌鳍鱼不得不逃离水坑,寻找深水区。于是,就像现在的跳跳鱼一样,掌鳍鱼拖着自己的鳍,勉强“走”上了陆地。其中一些掌鳍鱼开始在陆地上演化,它们的鳍变成了四肢,并且长出5根手指和5根脚趾,从而开始行走。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四足动物,成为我们的祖先。它们之所以会长出四肢,是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做我们都会做的事:在陆地上行走。“水塘干涸”理论看来便解释了一切——我们为何会长出四肢,以及我们是从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要想证实这一理论,只需找到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那种四足动物——那种鱼一登上陆地便演化而成的动物,即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化石。如果正如科学家预料,这种动物恰有5根手指和5根脚趾,那么便大功告成了。为此,许多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这种神秘的动物化石,却未能找到。

要想见到露出地面的泥盆纪岩层,只有到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去,其中之一是格陵兰。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一组瑞典科学家多次造访了此处,其任务正是寻找第一种有腿的动物。在这组专家中,寡言少语、固执己见、在整个古生物学界都最不招人爱的埃里克·贾维克,却找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最早长出腿脚(而不是鳍)的动物。贾维克把它称作鱼石螈。

从达尔文时代之后的1859年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这种意义重大的动物,而今终于找到了,这当然令整个古生物学界欢欣鼓舞。现在贾维克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重建这种古怪动物的解剖结构。这一切当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贾维克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解剖学家,而且自1948年就已开始工作,却直到1996年才完成基本分析。其间他完成了两篇论文,证实了现行的理论。贾维克说,鱼石螈确实是一种在陆地上行走的四足动物,它有5根手指和5根脚趾。由此,我们为何会有手脚这个谜便得到了回答:当掌鳍鱼拖着鳍挣扎登陆之后,它便演化成为最早的四足动物——鱼石螈。这与科学家的预测完全一致。

但立即有人指出,贾维克的说法有很大漏洞,鱼石螈很可能不是直接从掌鳍鱼进化来的,因为二者之间差异太大。鱼石螈是完全成形的四足动物,也就是说它有胸廓,盆骨连接在脊骨上,肢体上有指头和趾头。而掌鳍鱼仍然是鱼,尽管它已有原始的腿骨,却未显示出多少向四足动物进化的其他特征。这就意味着,必须找到一种“中间动物”,它能显示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的确发生过。因此,这种“中间动物”应该既能行走,又是一半像鱼、一半像四足动物的动物。“中间动物”也就是达尔文所称的“过渡形式”。“过渡形式”正是进化理论的核心,因为它们表明一种动物能够变异成另一种动物。当环境条件发生剧变时,进化过程中就会出现“过渡形式”。那些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动物会灭绝,但偶然的变异最终往往是保证存活的关键。随着一群古怪的变异动物在新环境中挣扎求生,其中大多数会很快消亡,只有少数将变成“过渡形式”动物,即半像旧动物、半像新动物的“中间动物”,而新动物将完全摒弃旧的生活方式。“过渡形式”的化石,因此成为所有物种演化中最重要的化石。

发现活“恐龙”

不过,“过渡形式”同时也是最罕见的动物种类。从它们的性质不难看出,它们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又只生活在一个非常短暂的过渡时期,当全新的动物演化出来之后,“过渡形式”即彻底消失。事实上,多年来只有一种被认为是“过渡形式”的动物——始祖鸟,它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羽毛的恐龙,标志着恐龙向鸟的过渡。推测起来,“过渡形式”会很快被其自己的、更发达的后代所取代,这种“过渡插曲”在生命演化史中相当短暂,参与过渡的物种数量及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看来都相对很少。

而麻烦在于,如果在掌鳍鱼和鱼石螈之间找不到半鱼半四足动物这一“过渡形式”,就无法透彻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长出腿脚。

如果科学不能确凿地说明鱼如何进化成四足动物,神创论者便振振有词。西方一名身为博物馆馆长的神创论者说:现在的化石数量,该比达尔文时代多出许多了吧?光我们博物馆就有差不多257块不同种的化石。如果进化论没错,其中总该有哪怕几块“中间动物”的化石吧?可为什么一块也没有?恰恰相反,每种动物看来都非常成形,没有祖先,也没有“过渡形式”。据此,神创论者更坚持说,世界是按照神的旨意,在6天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所有动物当然也是由神创造的,所谓“进化”是根本不存在的。科学家也认为,尽管“过渡形式”数量稀少,存活时间又短,成为化石的机会也很少,但是如果连一块这种化石也找不到,那么神创论对科学的挑战就将继续下去。于是,古生物学家铁了心,一定要找到鱼和我们最早的祖先之间的“过渡形式”。

1938年,就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夕,南非东伦敦博物馆的管理员、31岁的梅约丽女士,来到当地码头边撒网捕鱼。一网鱼上来,其中一条她从未见过的怪鱼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条丑陋的鱼长约1.5米,体色是金、银、蓝、绿错杂,还有白色的斑点。最令她吃惊的是,这条鱼的鳍简直与众不同。她立即把鱼带回博物馆,作了防腐处理,接着请另一名南非专家辨认这条鱼。这名老专家见了鱼后惊呼:“哎呀,小姑娘!这可是全世界的头条新闻哩,它是一条腔棘鱼!”要知道,腔棘鱼是生活于泥盆纪的一种圆鳍类,人们以为它早在76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哩!而今发现它竟然还活着,就好比找到了一头活体恐龙或一只活的始祖鸟。当时的整个科学界,理所当然地惊呆了。此后的好几十年里,腔棘鱼一直被认为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不过,当时无人对它有足够了解,人们只把它当成是一种活化石。发现第一条腔棘鱼后的第13年,终于找到了第二条活的腔棘鱼。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它并不会用鳍行走,而只会游泳,也就是说,它只是一条鱼,而不是“过渡形式”或“中间动物”。

手指七八根

又是30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过渡形式”,也就是没有找到用鳍行走、并最终进化成我们有脚的最早祖先的鱼。一直到了1981年,古生物学的“复仇天使”终于降临了。这一年,金妮·克兰克完成了她的毕业论文,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博物馆工作。金妮一直梦想着能加入到探索“我们为何会长出脚”之谜的队伍中,正在这时,一位同事对她说:别担心,机会马上就到。这位同事带来了一本学生笔记,是一名学地质的学生写的,他曾于1970年去过格陵兰。他写到,尽管他了解岩石,很不了解化石,却在格陵兰的山上发现了大量鱼石螈化石。虽然他语焉不详,但却好似一声惊雷。要知道,当时世界上仅存由贾维克找到的鱼石螈化石。金妮当即决定去一趟格陵兰。到达目的地之后的两星期过去了,仍未找到那位学生描述的地方。正当金妮开始认为自己可能找错了地方时,却出现了惊喜——吹开覆盖的尘土,她看见了一副头骨的一部分。

金妮找到的并不是鱼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形式”,但同样是罕见的发现。这是另一种泥盆纪的四足动物,叫作刺棘螈。刺棘螈与贾维克的发现不同,但明显来自同一祖先,因而也与人类相关。刺棘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种泥盆纪四足动物。金妮带了十多块刺棘螈化石回剑桥,但直到1990年,这趟旅行的真正重要性才浮现出来。当时,金妮的一名同事开始分析金妮已放弃的刺棘螈化石样本。当他准备从岩石中挖出刺棘螈的“手”时,他想一定会找到5根手指。令他大吃一惊的是,他最终找到的手指不是5根,而是

8根!再进一步核实,没错,刺棘螈的一只手上真有8根指头!这就是说,所有教科书上都写错了——因为最早的四足动物根本不止有5根手指!这立即引出另一个疑问:如果连100年来探寻背后的最基本假设都不正确,那么其他还会有错吗?

科学家现在相信,我们最早长出脚的祖先一定会有多根指(趾)头。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减少到5根。由此看来,另一个基本假设——脚进化出来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行走,也可能不成立。观察刺棘螈的肢体可以看出,与其说它的肢体像用来承重、走路的,还不如说更像用来划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脚之所以会进化出来,最初可能与在地上行走毫无关系。

金妮从格陵兰带回的化石也包括鱼石螈,也就是贾维克发现的四足动物。在对刺棘螈的分析改变了一切旧认识之后,金妮自然想到了再数一数鱼石螈的趾头数量。结果发现,鱼石螈有了根趾头,而不是贾维克所说的5根。不仅如此,与贾维克说的不同,鱼石螈的脚也不是用来行走,而是像桨一样划水。此时贾维克已过世3年,是不是他当时弄错了?或者是不是他故意作假?无人知晓。金妮的发现意味着,有关“我们为何长出、又如何长出四肢”的科学探索,必须全部重头再来。现在,科学家需要的就不仅是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过渡形式”——尽管这个“过渡形式”仍未找到,同时他们还得重新回答:“我们为何会长出四肢”。为什么会有动物需要脚,而脚又不是用来走路?

原来是这样

终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诺沃山谷,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在山谷密林之下,是一片泥盆纪的红色砂岩。1993年,一个孤独的“化石猎手”来到这里,他就是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的戴斯齐勒博士,他因在雷诺沃山谷发现了两种新的泥盆纪四足动物,而一举成名。其实,真正把他和雷诺沃山谷载入“化石狩猎”传奇的,却是他对这里独特地貌的分析。在所有红色岩石中间,都有一个宽阔的绿色岩层。它们是什么呢?是植物化石,是埋在了岩石中的绿色植物。把泥盆纪四足动物和植物化石放在一起,戴斯齐勒就有了突破性的重大发现。这样,科学家能第一次重建最早的四足动物发展演化所在的真正环境。结果表明,泥盆纪的地球陆地并非教科书上所写的荒野一片,没有一棵草或树,恰恰相反,那时的陆地更像雨林,不仅有似蕨类的植物,而且有30米高的参天大树,植物种类繁多,堪称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

教科书又一次错了。地球也许曾一度荒芜,但到了泥盆纪末期,地表已变得异常湿润,森林茂密,大河长流。大河与陆地之间,又分布着全新的生态环境:沼泽湿地。最早的四足动物,正是在这种全新的生态系统中进化出来的。事实上,正是沼泽湿地激发了重要的进化过程。至泥盆纪快要结束时,地球上的动植物第一次以一种重要而永恒的方式生活在了陆地上,许许多多开放的小生境正等待它们去开发。这些小生境正是这个水世界的边缘。在缠结交错的植被中,拥有肢体和指(趾)头,使四足动物比鱼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四足动物的鳍状肢体,很可能是被用来方便在诸如沼泽湿地的复杂环境中移动身体。比如,沼泽湿地中有树枝垂下来,四足动物借助树枝,就能更好地觅食或逃生。戴斯齐勒还找到了泥盆纪的一种巨型圆鳍鱼化石,它们是可怕的掠食者。这种鱼长达3米左右,对早期四足动物来说,躲避它是重要的求生手段之一。这样,“我们为何会长出四肢”之谜终于解开了。肢体的最早出现不是为了行走,而是为了在沼泽湿地之间移动,就像现在的北美洲大儿鱼、火蜥蜴一样。然而,还有一个谜仍没有答案:从鱼向四足动物的转变究竟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过,那么半鱼半四足动物这种“过渡形式”到底在哪里?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神创论才能被彻底驳倒。

为了找到半鱼半四足动物,曾与金妮同去格陵兰的学生伯·阿博格(如今是他是伦敦自然博物馆研究员)随后开始进行全球性寻访。2000年,他来到了东欧拉脱维亚一家很不起眼的博物馆。在这里,年轻的古生物学家阿博格博士随机抽取化石样本。放样本的一个个抽屉已经30年没人动过了,不过,由于找了这么多年也没找到半鱼半四足的“中间动物”,所以阿博格并未指望这次能有什么意外收获。不料,奇迹出现了。在一个抽屉中,阿博格发现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见过的动物化石。他的专业眼光告诉自己,这块仅有几厘米长的颚化石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过渡形式”——半鱼半四足动物。通过对比分析,他证明了自己的判断。证明方法是:把能够区别鱼和四足动物的解剖结构特点输入电脑,其中一些区别很明显,比如化石样本是有肢体,还是有鳍;另一些区别则很微妙,比如血管或骨头的位置。这些微小的细节,能使科学家从哪怕一小块化石片上辨认出它是什么动物,并把它放在其他相关动物的进化枝上。结果,圆鳍鱼的颚骨在一边,泥盆纪四足动物的颚在另一边,拉脱维亚半鱼半四足动物的颚恰好在两者中间。尽管是绝无仅有的证据,它却证明了由鱼向四是动物的演变确确实实发生过。这一发现自然轰动了世界。这一“过渡形式”动物还有一个奇怪之处:它有7排牙齿,这与任何已知的其他动物都不同。这一点暗示,发生从鱼向四足动物变异的“过渡形式”不止有一种,但其中只有一种最终成为人类的祖先。

至此,一个长达3.6亿年的谜终于彻底解开了,它就是达尔文关于人是怎样长出双脚的理论。简而言之,陆地和水中的植物在圆鳍鱼中引起了变异大爆发,其中最成功、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变异者,长出了肢体和肢体上的指(趾)头。在这个森林、大河旁点缀着沼泽湿地的新世界里,一种全新形式的生命诞生了,因为沼泽湿地模糊了在水中和不在水中的界限。正是从这些沼泽湿地,我们最早的祖先开始爬上了陆地。这一过程并非是预先注定的,而是一系列偶发的进化事件,但它确实发生了。就这样,那种动物的子孙后代最终继承了地球,而这个不知是第多少代的后代,正是你、我、他、她——是我们人类。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希腊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

丢卡利翁和皮拉


在青铜人类的时代,世界的主宰宙斯不断地听到这代人的恶行,他决定扮作凡人降临到人间去查看。他来到地上后,发现情况比传说中的还要严重得多。一天,快要深夜时,他走进阿耳卡狄亚国王吕卡翁的大厅里,吕卡翁不仅待客冷淡,而且残暴成性。宙斯以神奇的先兆,表明自己是个神。人们都跪下来向他顶礼膜拜。但吕卡翁却不以为然,嘲笑他们虔诚的祈祷。“让我们考证一下,”他说,“看看他到底是凡人还是神衹!”于是,他暗自决定趁着来客半夜熟睡的时候将他杀害。在这之前他首先悄悄地杀了一名人质,这是摩罗西亚人送来的可怜人。吕卡翁让人剁下他的四肢,然后扔在滚开的水里煮,其余部分放在火上烤,以此作为晚餐献给陌生的客人。宙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被激怒了,从餐桌上跳起来,唤来一团复仇的怒火,投放在这个不仁不义的国王的宫院里。国王惊恐万分,想逃到宫外去。

可是,他发出的第一声呼喊就变成了凄厉的嚎叫;他身上的皮肤变成粗糙多毛的皮;双臂支到地上,变成了两条前腿。从此吕卡翁成了一只嗜血成性的恶狼。

宙斯回到奥林匹斯圣出。他与诸神商量,决定根除这一代可耻的人。他正想用闪电惩罚整个大地,但又担心天国会被殃及,宇宙之轴会被烧毁。于是,他放弃了这种粗暴报复的念头,放下独眼神给他炼铸的雷电锤,决定向地下降下暴雨,用洪水灭绝人类。这时,除了南风,所有的风都被锁在埃俄罗斯的岩洞里。南风接受了命令,扇动着湿漉漉的翅膀直扑地

面。南风可怕的脸黑得犹如锅底,胡须沉甸甸的,好像满天乌云。洪涛流自他的白发,雾霭遮盖着前额,大水从他的胸脯涌出。南风升在空中,用手紧紧地抓住浓云,狠狠地挤压。顿时,雷声隆隆,大雨如注。暴风雨摧残了地里的庄稼。农民的希望破灭了,整整一年的辛劳都白费了。

宙斯的弟弟,海神波塞冬也不甘寂寞,急忙赶来帮着破坏,他把所有的河流都召集起来,说:“你们应该掀起狂澜,吞没房屋,冲垮堤坝!”他们都听从他的命令。波塞冬亲自上阵,手执三叉神戟,撞击大地,为洪水开路。河水汹涌澎河,势不可挡。泛滥的洪水涌上田野,犹如狂暴的野兽,冲倒大衬、庙宇和房屋。水势不断上涨,不久便淹没了宫殿,连教堂的塔尖也卷入湍急的漩涡中。顷刻间,水陆莫辨,整个大地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人类面对滔滔的洪水,绝望地寻找救命的办法。有的爬上山顶,有的驾起木船,航行在淹没的房顶上。大水一直漫过了葡萄园,船底扫过了葡萄架。鱼儿在枝蔓间挣扎,满山遍野逃遁的野猪被浪涛吞没,淹死。一群群人都被洪水冲走,幸免于难的人后来也饿死在光秃秃的山顶上。在福喀斯,有一座高山的两个山峰露出水面,这就是帕耳那索斯山。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事先得到父亲的警告,造了一条大船。当洪水到来时,他和妻子皮拉驾船驶往帕耳那索斯。被创造的男人和女人再也没有比他们更善良,更虔诚的了。宙斯召唤大水淹

没大地,报复了人类。他从天上俯视人间,看到千千万万的人中只剩下一对可怜的人,漂在水面上,这对夫妇善良而信仰神衹。宙斯平熄了怒火。他唤来北风,北风驱散了团团乌云和浓浓的雾霭,让天空重见光明。掌管海洋的波塞冬见状也放下三叉戟,使滚滚的海涛退去,海水驯服地退到高高的堤岸下,河水也回到了河床。树梢从深水中露了出来,树叶上沾满污泥。群山重现,平原伸展,大地复原。

丢卡利翁看看周围,大地荒芜,一片泥泞,如同坟墓一样死寂。看着这一切,他禁不住淌下了眼泪,对妻子皮拉说:“亲爱的,我朝远处眺望,后不到一个活人。我们两个人是大地上仅存的人类,其他人都被洪水吞没了,可是,我们也很难生存下去。我看到的每一朵云彩都使我惊恐。即使一切危险都过去了,我们两个孤单的人在这荒凉的世界上,又能做什么呢?唉,要是我的父亲普罗米修斯教会我创造人类的本领,教会我把灵魂给予泥人的技术,那该多么好啊!”妻子听他说完,也很悲伤,两个人不禁痛哭起来。他们没有了主意,只好来到半荒废的圣坛前跪下,向女神忒弥斯恳求说:“女神啊,请告诉我们,该如何创造已经灭亡了的一代人类。啊,帮助沉沦的世界再生吧!”

“离开我的圣坛,”女神的声音回答说,“戴上面纱,解开腰带,然后把你们母亲的骸骨仍到你们的身后去!”

两个人听了这神秘的言语,十分惊讶,莫明其妙。皮拉首先打破了沉默,说:“高贵的女神,宽恕我吧。我不得不违背你的意愿,因为我不能扔掉母亲的遗骸,不想冒犯她的阴魂!”

但丢卡利翁的心里却豁然明朗,他顿时领悟了,于是好言抚慰妻子说:“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那么女神的命令并没有叫我们干不敬的事。大地是我们仁慈的母亲,石块一定是她的骸骨。皮拉,我们应该把石块扔到身后去!”

话虽这么说,但两个人还是将信将疑,他们想不妨尝试一下。于是,他们转过身子,蒙住头,再松开衣带,然后按照女神的命令,把石块朝身后扔去。一种奇迹出现了:石头突然不再坚硬、松脆,而是变得柔软,巨大,逐渐成形。人的模样开始显现出来,可是还没有完全成型,好像艺术家刚从大理石雕凿出来的粗略的轮廓。石头上湿润的泥土变成了一块块肌肉,结实坚硬的石头变成了骨头,石块间的纹路变成了人的脉络。奇怪的是,丢卡利翁往后扔的石块都变成男人,而妻子皮拉扔的石头全变成了女人。直到今天,人类并不否认他们的起源和来历。这是坚强、刻苦、勤劳的一代。

人类永远记住了他们是由什么物质造成的。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挪亚方舟=神话故事?

悉闻科学家在黑海发现古代遗迹,显示在特大洪水之前那里曾有人居住。有些科学家将7000年前发生的特大洪水,与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连在一起。美国的探险队表示,这项重大发现相信可以改写历史;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将再次引起辩论。

惊人的发现

参与这次探险的美国探险家巴拉德说这是一次惊人的发现,比起1985年发现铁达尼号更有意义。这次探险旅程由国家地理杂志赞助,探险队在锡诺普沿岸90公尺的海底下,发现长方形的结构很可能是一座建筑筑物,里面有木做的横梁干、枝和石器。巴拉德说,很明显水底有许多房屋,曾经有许多人居住。探险队的首席考古学家希伯特形容整座结构与庞贝古城的相似,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改写历史

他说这是非常重大的发现,将可改写欧洲、亚洲、古中东之间这个主要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家相信黑海以前是一个比较小的淡水湖,7000年前当欧洲冰河溶解时被地中海的水淹没。在1997年,哥伦比亚大学两名地理学家出了一本书,指挪亚时期的洪水是发生在黑海附近而不是中东。

诺亚故事

不过巴拉德说现时将黑海洪水与圣经中诺亚的故事连在一起还是太早。他说现时他们要做的是搜集事实,再对证比较,但暂时还没有找到任何漏洞。探险队并没有触碰遗迹,只是拍下声纳图片。探险队希望做准确的勘测及图片记录工作,并希望能发现人类的遗骸进行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分析,以便对人类祖先有更多的认识。 如果将来能有一天,有人把我们人类身边所发生的、发现的、实实在在触及到的“自然现象”全全整理出来的话,将是一本决非寻常的教科书,而这本教科书可以帮助我们抛开人类的僵化的观念,坦然的面对事实,而不是逃避真相,真正的探索世界,而不是适应世界,挪亚方舟的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或许昭示着这一天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3 09:2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苏格兰男人的格裙——KILT

穿格裙的吹笛人、穿格裙的酒吧招待、穿格裙的军人、穿格裙的居家男人……对苏格兰而言,就象格裙和风笛不能分开一样,没有了穿格裙的男人的苏格兰也就变了味道。




十三世纪的古老而雄伟的爱丁堡城堡就坐落在这个城市的至高点上,至今依然是苏格兰的一处重要的军事驻地。站在城堡门口守卫的士兵,依然身着传统的裙式军服:黑色的上衣,一排银色的扣子,白色腰带和衣服上的同色镶边十分协调;那暗绿色配着明黄线条格呢制成的裙子配上红白格的袜子和白靴子, 充分显示出苏格兰男装的独特之处。穿裙子的战士们认真的演练着换岗仪式, 神情严肃地再现着这个古时的军事要塞的情景;骄傲地守卫着昔日的辉煌。

用来制作成KILT的格呢是用不同的染色羊毛按照图案梭织而成。不同的苏格兰群落都有自己特有的色彩和图案,这种色彩和图案成为每一个苏格兰人的归属标志。它就象织在服装上的文字一样,诉说着每一个苏格兰族群的历史。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有一段优美的场景: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华莱士和爱人逃开英格兰人的监视,在幽静的高原月色下互定终身时,华莱士送给爱人的定情信物就是织成代表他们族落标志的一条格呢布。




在爱丁堡、哥拉斯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城镇里,都可以在传统服装店和旅游纪念品店里看到几十种不同色彩和图案的格呢,它们被制成围巾、披肩、短褶裙、领带和野餐用的毯子。游人们饶有趣味的挑选着,已经完全把它当作旅游的纪念品了。爱丁堡还设有专门的格呢织造中心,用传统的织布机器织出千变万化的格呢。织造中心就在去古城堡的路上,织布机隆隆的声音和悬挂着的大幅的多彩的格呢营造着十足的苏格兰氛围。参观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苏格兰格呢的生产过程和悠远的历史。选中了心爱的图案还可以量身定做一身纯粹的苏格兰服装:黑色的呢子上装、白色的衬衫、花格呢裙和羊毛袜再配上同样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兽皮装饰的系于腰间的酒壶,一副标准的苏格兰男子的形象就跃于眼前。

也许是KILT实在太有特色了,就连女性们也为自己选购一条。是啊,抚摩着温暖的羊毛织成的格呢,看着变幻的色彩编织出的格子图案又怎能不让人怀念起苏格兰浓郁的民族风情,冷俊的高地山风和悠远的风笛声呢?

[ 本帖最后由 sjw09 于 2006-3-24 08:56 AM 编辑 ]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8:5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普罗旺斯的裸居小岛

20世纪30年代,裸体行为倡导者们来到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美丽的岛屿生活,这里可称得上裸体倡导者的世外桃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质朴,尽管许多年这里未通电,人们只得度过没有灯光的夜晚。但是,这种反璞归真的生活,使裸体主义者们在此生活了数十年,这个小岛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裸体主义者的世外桃源。




进入环球风情论坛讨论

这个长8公里宽2公里的狭长岛屿离土伦港不远,早在6世纪,这里曾是海盗频繁出没的海区,到了19世纪,这个小岛成为少年犯罪囚禁地。

这个小岛被命名为“Heliopolis”(古希腊语意为太阳之城)。Heliopolis这个裸体主义者的世外桃源早在1931年创立,其创办者德斯-加斯顿和安德烈-杜里危勒曾表示,Heliopolis是裸体主义者的天堂,他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自由地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温馨的日光浴。

73年过去了,现在岛上生活着230人,他们通常在此生活了许多年,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裸行,贴近大自然感受温暖的阳光。今年90岁的克劳德·鲁特兹是岛上的一位长者,他说:“尽管我们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但是,一些偷窥者时常来骚扰我们,也许是我们的裸体行为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私欲。”




现在,岛上的“少壮派”管理人员立志将这个世外桃源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区,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便利。据悉,小岛条件的首次改善是在1989年,当时接通了地下电缆网路,但是,社区却规定夜晚照明用电是禁止的,其初衷是希望人们继续保持夜晚观看美丽星空的习惯。晚上人们只能使用手电筒。但是,小岛的生活条件仍十分落后,由于这个小岛较偏僻,到此的裸体主义者需花费22欧元才可从Lavandou坐船到此。同时,饮用水资源是一个严重问题,大家为了饮用纯净淡水,只得凿井取水还得建造化粪池。目前,大家计划下一步将小岛的港口进一步扩伸。

在小岛上交通工具是禁止使用的,在大家生活的小社区里,有咖啡屋、面包房、杂货店、市镇大厅、邮局,甚至还有学校,在学校里只有6名学生上课。在岛上还有穿着制服的执勤警察,他们的工作就是命令部分人在此必须脱去身上衣物,还命令部分人务必穿着得体。一位执勤警察说,“我们的处罚方式没有罚款,更没有其他囚禁措施。我们生活在一起都非常友好,我们只是起到一种监督作用。”

每年夏季Heliopolis岛将到访最少25000名裸体主义者,其中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据悉,近年来到访人数与20世纪60年代有明显对照,那时全球倡导性开放观念,那些年里每年将有最少6000名裸体主义者到访。Heliopolis管理人员皮埃尔·佩兰说,“每年夏季吸引诸多游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性,在这里许多第一次到访者充满了好奇心。”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8:5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马来西亚 行走古晋听猫声

“猫城”古晋

据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崇拜猫的城市,古晋人自己也毫不掩饰地说古晋是一座猫城,在这里每户人家都养猫,由于回教徒不能养狗,所以猫就成了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在唐人街的街口,更是伫立着一座白色大猫的塑像,憨态可掬。端详之间,总觉得这里的猫的雕塑似乎都有些面熟,原来,它与国内的招财猫的形象如出一辙,估计应该是血缘相近的表亲吧。

一个古晋两个市长

古晋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分为南市和北市,以沙捞越河一分为二,有两个市长、也有两个市政厅。这是因为沙捞越的马来人与华人分别聚居在城市的两边,为了便于管理城市,马来人选举一位当地人做市长,而华人则也挑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华人来管理城市的事物。这样的话,如果两方之间出现了问题,总可以用比较平等的方式进行商议和解决,不会出现偏袒的情况。这也许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政府,完完全全的古晋特色。





桨声灯影里的沙捞越河

沙捞越河的两岸是古晋市区最美的一段景致,有依河岸而建的河滨公园,还有大大小小的店铺散落其间。在这里可以买到沙捞越州、甚至说整个东马最地道的手工艺品,值得认真挑选一番,一旦有一些错过了,就很难在别的地方再找到。晚上的沙捞越河是最有情调的时刻。这时候,河边长串的彩灯亮起,小贩儿们也沿着河堤支起了一排排桌椅,点亮了蜡烛。当微风吹过的时候,烛影摇曳,再加上河对岸阔气的总督府灯火闪烁,似乎很有一种塞纳河畔的感觉。我很喜欢在这里坐下,点一杯马来西亚特有的饮品,几块钱而已,就可以懒懒的瘫倒在椅子里,看路边的行人走来走去,看河中的游艇轰鸣而过。因为是在新年期间,游艇上总会有一些庆祝的活动,喜庆的音乐就会隔着一带绿水而远远地飘过来
偶遇猫的盛会

古晋每年都会在年末举办一次世界性的猫展,这一次就恰巧被我们赶上了。

当我们兴冲冲地赶到设在古晋高塔下面大厅里的展览会场,那里面已经是人声鼎沸。猫展是免费的,这叫我们稍感意外,不过转念一想,猫在古晋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收门票岂不是伤了人与猫的感情?展览的会场里摆上了一排排的猫笼,每一只笼子里都有一只胖胖瘦瘦的猫躺在里面睡大觉。我很奇怪,这里的猫怎么都这么懒,我伸手去摸它们,它们都是爱搭不理的翻个身,继续它们的美梦,除了有几只猫正在很不情愿的被它们的主人抱出笼子,向着周围的观众“秀”一下身段。即使是主席台上面正在举行着模仿猫叫的比赛,活泼的小孩子们、甚至还有大人,轮番走上台去,费尽心思学出“喵喵”的叫声,台下的观众们就哄笑不止。可是那些真正的猫儿却丝毫不理会这一套,看来它们都见惯了“大场面”;而且这是它们的午睡时间。




行者指南

重礼节——在马来西亚,吃饭、握手、递东西尽量不要使用左手(马来人认为左手不洁),而且不要用食指指人,应该用大拇指。

买东西——木雕面具、椰壳手鼓、猎人打猎用的竹制吹管等工艺品是来到东马不可错过的宝贝,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马来西亚买东西砍价是必须的环节。如果是在风景区购买,砍价的幅度可以参照国内小商品市场的砍价标准,幸好马来人民热情开朗,砍价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的交流过程。

吃水果——一块钱一串的香蕉、两块钱一串的红毛丹,这里有所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热带水果,便宜惊人。当然,还有当地居民向我们大力推荐的马来榴莲,它和国内所能买得到的泰国榴莲品种不同,没有那么强烈的异味,吃到嘴里却是香甜更甚,值得下定决心尝一尝。

尝海鲜——和国内一样,建议还是到大排档去吃,品种更多,价格更低。不过马来西亚当地的海鲜做法通常会在海鲜里加糖,味道偏甜,如果不喜欢这样的口味,就要提前和厨师打好招呼。

住酒店——马来西亚的酒店价格比国内要低一些,通常五星级的酒店房价折合成人民币不会超过八百元一晚,而且已经是顶级的配置与享受。这里面最惬意的住处是依海而建的度假村,可以使用客人专用的海滩,而且可以选择住在海景房看落日(东马大多数地区都是向西方面对大海)。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8:5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喜欢“臭美”的阿曼男人

在阿曼工作期间,每天早晨,阿曼籍雇员赛义德和我们彬彬有礼地互致问候后,就勤勤恳恳地打扫起房间来。虽然他木讷寡言,动作迟缓,但我们不用耳朵、不用眼睛,光靠鼻子就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因为他就像一个活动的空气芳香剂,不管走到哪里,一股香气就飘然而至。那香气浓郁芬芳,闻了令人精神为之一爽。就这样,愉快的一天开始了。

刚开始我挺纳闷,看上去老实巴交的雇员,不像那种喜欢“臭美”的人,干嘛老把自己浑身上下涂得香喷喷的呢?后来才发现,香料对阿曼人来说,就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其实,赛义德用的香水还算少的。我们常常到首都马斯喀特滨海的小径散步,身边不时走过三五成群的男子,那香味浓烈得远隔10米都能闻到,走到近处,简直可以把人呛倒。

一般的安曼家庭主妇在洗罢晾干一家大小的衣物时,都会把它们披在一个架子上,下面放个小香炉,炉里燃两小块木炭,然后把几粒白色的乳香投入炉中。不一会儿,一丝丝氤氲的香气冉冉升起,不但将衣物熏得香气袭人,而且家中顿时充盈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氛。这种香气相当持久,熏过的衣物穿在身上,整个人便被包裹在缕缕芳香中,浑身说不出的舒坦。

以香待客是阿曼人的特色。有一次到新闻工作者哈迪家做客,落座不久,主人便端上几瓶名贵的香水,请我喷洒。哈迪告诉我,阿曼人对香确实是痴迷有加,举个例子,阿曼男装与其他阿拉伯人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阿曼人长袍的领口处垂下一条长15厘米的缨穗,那是专门用来醮香水的。饭毕,哈迪又捧上香炉,他一边在我手上、身上熏着,一边深情地说:“让这美好的香气留存友谊,也留住我们今晚难忘的回忆!”  

“沙漠珍珠”高山采

走进马特拉区的阿拉伯市场,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世界。擦身而过的是熙熙攘攘穿着长袍的人群,入目的是琳琅的阿拉伯工艺品,耳朵听到的是喧闹欢快的叫卖声,鼻子闻到的则是充满东方神秘气息的浓浓香味。

循着缭绕的香气,我们来到一家香料铺前。店主瓦利德热情地起身相迎,并向我介绍香料的品种。“有没有乳香?”我们好奇地问道。“当然有,这是我们店的特色商品”。瓦利德急忙向记者展示一袋袋白色半透明的颗粒。

瓦利德说,世界上最优质的乳香称为“银香”,出产于阿曼南部佐法尔山脉北端的内格德高原。乳香是从一种其貌不扬的树上刮下来的。这种树低矮多刺,枝桠扭曲,上面挂着些小而皱的叶子。收获的季节从每年的4月到6月,人们用一种叫明戈哈夫的特殊工具小心翼翼地刮去乳香树外层的灰树皮,切口处便会渗出一滴滴白色的树脂。几星期后,树脂凝固成半透明的颗粒,再将它刮下来。一株树每年可刮下10至20公斤的乳香。

瓦利德的介绍让我们对乳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留意起来,结果发现历史上乳香的价值曾等同于黄金,是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乳香在古代需求量很大,据古代文献记载,巴比伦巴力神庙每年要用去2.5吨乳香。《圣经》上则说,耶稣诞生时,有3名东方智者献给他黄金、乳香和没药。在漫长的4000年里,乳香贸易一直是阿曼的经济支柱,直到1939年,乳香贸易至少占阿曼出口额的75%。

乳香还可入药美容

古人相信乳香的烟雾会把他们的祈祷带入天堂,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和丧葬仪式等活动中。古埃及人用乳香做防腐剂,1922年,考古学家打开图坦卡蒙法老的墓穴,就发现在一个密封的长颈瓶里,散发出一缕乳香的香气。不可思议的是,这香气已封存了3300多年,仍隐约可闻。

乳香还有许多实际的功用。千百年来,阿拉伯人用乳香入药,用来帮助消化、治疗心脏和肾脏等疾病。旧时阿拉伯医生出诊时,都要把衣服熏上浓烈的乳香,这样可以消毒。据史料记载,1603至1666年,英国爆发黑死病,夺去无数生命,而香料商却不受瘟疫的侵扰,原因是他们时常接触乳香香精。

阿曼的佐法尔人很早就用乳香来净化饮用水,当地人还喜欢把乳香当口香糖放在嘴里咀嚼,使口气清新。如今,乳香的芬芳仍飘荡在阿曼城乡的家家户户,使阿曼享有“乳香之邦”的美称,它给淳朴的阿曼人平添了几分高雅的气质。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8:5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花样百出的加拿大婚俗

加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英裔、法裔、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华人和少量欧美及亚洲各国移民。这些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在婚礼上也表现如此,从而使加拿大成为一个有着多姿多彩婚礼习俗的国家。

购物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同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烈隆重、多姿多彩、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便开始有关的准备工作。近些年来,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结婚咨询机构网络,准备办喜事的男女可以到商场、饭店、旅馆甚至市政厅等处进行新婚购物咨询,这种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如果咨询者感到满意,可以在导购小姐带领下当场选购物品,并配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各地每年还要举行结婚用品展销会,届时热闹非凡。

彩车

加拿大青年男女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举行婚礼,尤其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而且婚礼仪式多选在星期六这一天。在这期间,每逢周末,加拿大城乡教堂从早到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行驶,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相遇的车辆鸣喇叭表示祝贺,各地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由于众多的男女选择在同一段时间内举行婚礼,教堂显得异常繁忙,因而一切准备都须在婚礼前三四个月联系妥当。加拿大人喜爱鲜花,他们婚礼上的鲜花十分考究,教堂、宴会厅、新房都要用玫瑰花、兰花、百合花装扮,色彩艳丽、浓香扑鼻,因此采购鲜花也是一项重要事情。

婚礼仪式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内容同西方许多国家大体相似。其中,加拿大新婚夫妇相互赠送的戒指内侧刻着各自姓名的缩写字母和结婚日期,双方视为珍品而留作永久的纪念。教堂仪式结束,新婚夫妇要乘坐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彩车沿着繁华地区走一圈,随后到风景秀丽的公园或名胜游览地拍摄新婚合影照片。

加拿大人的新婚宴会一般都选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加拿大新婚夫妇也有婚后蜜月旅行的习惯。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多爱到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去度假,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收入不丰者,多到国内的风景胜地游玩,如魁北克的劳伦欣山区、落基山脉的班斧以及路易斯湖等地。  

酋长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外围,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糜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但今天的野牛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许多人婚礼上的烤野牛肉便用美国的“肯德基炸鸡”代替了。这样,印策安人的婚礼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抢亲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至今流行着“抢亲”的古老习俗。爱斯基摩人注重诚挚的感情,不讲究结婚的形式。一对男女青年产生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男方给女方家盖一幢房子或者送给女方一套能够御寒的衣服,女方家庭成员住进房子或者女方穿上衣服,就算相互间的婚姻关系确定了。

爱斯基摩人的婚礼日期多选在隆冬季节举行,因为这段时间大雪封门,无法外出捕鱼或打猎。举行婚礼的那天,男子偷偷隐藏在女方家附近,一旦有机会,便将姑娘“抢走”。姑娘自然知道小伙子在门外挨冻,为了考验他是否忠诚,故意深居内室,让他难于“抢”到手。聪明的小伙子,总是用计谋将姑娘引出家门,达到“抢”人的目的。如果婚礼选在夏天,小伙子可以钻进女家,扯着姑娘往外跑,姑娘佯装不从,家人视而不见,最后姑娘的喊叫声慢慢消失在远方。

爱斯基摩人婚礼异常简朴,新郎新琅叩拜家族长老、父母兄弟、亲朋好友等,大伙吃一顿鱼肉饭、喝一碗鱼汤,纵情跳一阵舞,婚礼宣告结束,客人各自离去。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0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爱流浪的吉卜赛人

提起茨冈人(又称吉卜赛人、罗姆人),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形象: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确实,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赛人,自远古的十一世纪以来,都成规范。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赛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却依然谨守祖先的传统,共同而紧密地生活在以地毡装饰的狭小空间,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

只积蓄一些随时可以携带走路的财物,只选择可经常更新的转换的职业,只娶父亲为他们挑选的同族妻子,这样,才能确定车队可以随时出发远行。“把你的儿女放在椅子上,如果她的脚尖触及泥地,那么,就大可出嫁了。”这是流传在吉卜赛人间的谚语。





吉卜赛少女戈碧还未满16岁,她的父亲就给她物色一个丈夫——13岁的罗内。婚礼是族里的大事。戈碧的父亲是商人,颇有钱。这次,他共邀了三百名宾客,婚礼持续四天,第三天戈碧才会住进夫家。

两个家庭早就为了这场大礼讨论好几天,戈碧的父亲会送给女儿一组嫁妆,而他也会收到夫家送的黄金。此时,戈碧也为未来生活感到忧心,在她还未出出一个男孩之前,永远只能算个外人。等到了法定年龄,他们会再去当地教堂或市府补办结婚手续。

有些年轻人,不服族礼习俗而私奔。这在吉卜赛人一夫一妻制、严惩通奸的世界里,简直是滔天大罪。如果与非吉卜赛人通婚的,将会永远被弃绝于部族之外。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个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个男人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远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对于他们,群族生活象征一种绝对的权利与价值,没有什么比同伴、家庭更重要;同时也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止成员分开后的重聚。

当个吉卜赛女人在法定年龄之前诞生了婴儿,另一位年纪长一点的女人,就会将孩子报在自己的户口下;而如果一对年纪过轻的夫妻要同居一室,他们便会在市府档案里,登记为兄妹关系。如果这对夫妇有了孩子,就得重新去登记,政府机关的人往往被弄得莫名其妙。



爱算命的吉卜赛人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然后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数人宁可拿“政府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这对他们而言,并不当成行乞一样的羞辱,反而认为是老天爷赏赐的饭碗。

吉卜赛人的语文及文化,在欧洲已经超过五百年历史。尽管如此,在法国的大不列颠省,吉卜赛人仍然被视为化外之民,随时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关风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对他们产生越来越不利的限制。欧洲人总希望吉卜赛人继续在营火边弹着吉他歌舞,同时却又希望他们定居下来,有正常的职业、定期缴所得税,把小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等。

然而,吉卜赛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要继续活得像个吉卜赛人——到处流浪。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0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韩国“大长今”式婚礼全接触

大长今》的热播,让人们对于“哈韩”有了新的理解。肥宽的裤子、飘彩的头发不再是“韩流”的灵魂,最让人们动心的还是《大长今》中浓郁的“高丽”文化。影楼里已经开始筹备“长今”式的嫁衣,不如,索性结一个“大长今”式的婚吧。





一.在入口处,身穿传统礼服的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侧,新娘的父母站在左侧微笑地迎接来宾。签到后进入举行婚礼的大厅坐下来,正前方立着一座仿照古代建筑建造的房子,里面有间屋子。那是专门为新娘准备的房间。司仪请两家的母亲走到台前点燃蜡烛,随后,新娘的母亲进入准备室和新娘坐在一起,新郎的母亲则回到自己原来的座位上。





二.这时,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入场(有时候还怀抱着一对鸳鸯)。按照规矩他走到小屋前面,向丈母娘行大礼,丈母娘回礼表示对这门亲事的应允。这时,身穿漂亮传统礼服的新娘将双手举到眉眼处缓缓地走出来,手的上边搭着长抵脚面印有“两姓之合”的白绸锻。新娘漂亮的脸蛋上一左一右两个胭脂印,眉心也印着一个。  



三.然后,新郎新娘行对礼。新娘先行两个大礼盘腿坐下后,双手叠起,腰向前弯到地面,新郎回一个大礼,旁边的司仪解释说代表阴的最小数字是2,代表阳的最小数字是1,所以新娘行两个礼而新郎回一个礼。




四、最后,是祝贺公演和宾客代表祝贺词。精彩的是“扔母鸡”的节目,两名男子分别站在新郎新娘的旁边一手拎一只母鸡弓腰待命,对面还有两个男士做出准备接鸡的姿势。司仪喊“一、二、三”,鸡被扔了出去,对面的两个男士准确接住飞过来的鸡。此时,我们大家一起喊“新郎新娘多生贵子,百年好合!”在宾客的一阵笑声中,婚礼仪式结束了。




“长今”式的婚礼,并不是时髦的噱头。看完这些戏般的场景,希望我们心中留下的更多的是对传统以及历史的敬重。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0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爱斯基摩人的狩猎活动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奖,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极地区冬季时海面封冻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期是爱斯基摩人食物来源最少的艰苦日子。这里的库普爱斯基摩人却有非常高明的寻找海豹方法。他们发动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几公里的冰面上寻找海豹呼吸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找到一批呼吸孔后,若干名猎手便同时出发,在每一个呼吸孔旁守候一个人。这样,如果海豹在一个呼吸孔被吓跑,势必要到另一个呼吸孔吸气。守住一片区域的每一个呼吸孔,海豹就难逃天罗地网了。采用这种方法,总有一两个猎手每天猎到至少一只海豹。直到几星期后,这一地区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于是村里的人再迁往别处狩猎。  

爱斯基摩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呼吸孔两侧各两米处的地方打一个冰洞,把长4米、宽1米的网布设在两个洞之间的水中。网的两端用绳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时堆在旁边的冰块上。网的下端,每隔半米缀上石块,使之下沉保持网的垂直。网的上端要同冰面拉开一段距离,以免网被冻在冰层的底面上。这样捕捉海豹与一般用粘网捕鱼的原理是一样的。爱斯基摩猎人通常是下网后,两三天再凿开冰面收取猎物。

每当春季的阳光开始照耀这片经历漫长寒夜的大地,白昼变得越来越长时,捕海豹的黄金季节就来到了。海豹从冰下爬到冰面上晒太阳,它们躺在呼吸孔旁边,躲在刨出的冰碴后面。晒太阳的海豹对四周环境警惕性很高,一听到动静,马上跳入水中不见踪影。海豹晒太阳的时候,每过一会儿便抬起头,四下巡视一番,看看有没有危险,如果安然无恙,便又低下头享受阳光。

这种情况下猎人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时,通常猎人在冰面匍匐前进,等海豹抬头时,便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装扮成一只睡着的海豹。或者干脆趴在冰上,也抬起头四下张望,模仿海豹的动作。幸运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难辨真伪。由于冰面上障碍物很少,难以隐蔽,所以猎人有时用白色帆布做成挡板一样的屏障,像盾牌一样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时,猎人迅速向前跑动,而当海豹抬头观望时,猎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动,好像一堆冰雪。




这样反复多次,直到逼近猎物。春天来临后,冰面已开始融化,在冰面上会形成一个个小水洼,因此猎人常常要爬过冰冷的水洼,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靠近目标。可是谁又能保证海豹会在原地等着猎人的到来呢?

在北极寒冷地区,人们每获取一种食物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现在的爱斯基摩人有了猎枪,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射杀海豹,捕猎海豹也比以前容易了。

爱斯基摩人捕狼

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很特别,也很有效。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如此反复,很快刀刃就被冻血坨藏得严严实实了。

下一步,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里,刀尖朝上。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狼这时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过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的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0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博茨瓦纳的“非洲脚印”



“非洲脚印”的灵感来源于Richard Loring。Richard Loring的初衷只是指导南非的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年纪不大,但是颇有天赋的黑人舞蹈家,让他们通过舞台来展现个人对舞蹈的领悟。这一想法最后付诸于实践中。Loring决定创建一个独特的歌舞剧团。让那些颇有天赋的舞蹈家在这里可以一展风姿和他们个人的独特魅力。“非洲脚印”的首演是在南非欢度新千年的晚会上。那场晚会在南非的Robben岛上举行,并对全世界做了实况转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也出席了当天的晚会。虽然是初次登台,“非洲脚印”的舞蹈家们,并没有让观众失望,他们热情奔放,节奏明快的舞蹈,是当晚晚会的亮点,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的观众。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0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科学家找到亚当 全人类拥有同一位祖先?


威尔斯正在收集DNA样本

研究人员复原的亚当,他应是非洲人
生活在6万年前的非洲———
埃塞俄比亚皇室是所罗门的后代?
世界上占总人口1/3的三大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都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亚当。然而,要全世界60亿人口相信我们拥有同一位祖先,这恐怕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如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遗传学家斯班瑟·威尔斯利用DNA技术经过多方的寻找,终于找到这位人类祖先———科学亚当,这位人类共同的祖先大约出生在6万年前的非洲。今天,他的基因已经遍布于地球上每个人的身上。从北极的因纽特人,到亚马孙流域的印第安人;从沙漠的游牧民族,到华尔街的商人……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DNA检测,证明某男子是不是一个孩子的亲身父亲。但它能否将今天的数十亿人归结到一个共同的祖先?
科学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Y染色体能说明地球上所有人类的来源。然而,要找到共同的祖先,关键是要找到“超级祖先”,即在众多人身上留下他们基因印记的人。他们就像一个个分支点,无数的枝杈,最终将归结到一个人身上。遗传学家可以沿这棵树逐步向下追查,直到找到最终的顶点,科学亚当。
研究表明,Y染色体可以将我们的身世追溯到几百年前。但要找到科学亚当,就必须从头开始,寻找数亿人、而不是数百万人的共同祖先。研究结果难以想像,亚当可能是第一位真正的现代人,科学家是否可以找到他的伊甸园?展现他的容貌?这是一次科学研究,但研究的基础,却最早记录在人类宗教文献《圣经》中。
早在遗传学问世前几千年,《圣经》创世纪就告诉我们,有一个人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新约圣经》中的《路加福音》一代一代、列出了亚当的家族之树。但今天,在研究这一家族树上的人物时,我们发现,《圣经》中所记述的亚当家族成员大多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仍有一位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所罗门,以色列的第三位国王。
即使在今天,仍有人声称自己是所罗门的直系后代,这就是埃塞俄比亚皇室。他们之间似乎遥不可及,所罗门的耶路撒冷距离埃塞俄比亚1500英里。但埃塞俄比亚人声称,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证据,可以证明他们与圣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个证据是刻有十诫(即上帝之语)的两块石板。传说,它最初保存在所罗门修建在耶路撒冷的一个神殿中。后来,它被所罗门的儿子梅莱克拿走,放在了埃塞俄比亚北部阿克苏姆的一个小教堂里。
埃塞俄比亚皇室声称,他们是梅莱克的直系后代,因此也是所罗门的后代。如果真的如此,他们的家族树与《圣经》中亚当的家族树,就应该有直接联系。现在,需要通过一位皇室成员来印证这件事。
1974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被推翻,皇室流亡海外。威尔斯找到了一位王子,他同意参加专家们的研究,但有一个条件,不能透露他的身份,他担心会因此被指控企图利用与所罗门的关系复辟。
王子进行了一次秘密的DNA测试。少量的面颊细胞将我们带回遥远的过去,揭示王子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他与所罗门到底存在亲缘关系吗?
结果是令人振奋的。王子的Y染色体变异证实了他的说法,他的祖先的确来自中东地区。但显然这还不是充足的证据。
成吉思汗有1600万个后代,而所罗门的后代中,我们只找到了一位埃塞俄比亚王子。我们无法再找到更多的证据。这次试验表明,要查明《圣经》中的家族树的确很困难。它是一本宗教书籍,而不是化石证据。


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壁画《创造亚当》中的亚当(左)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人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祖先是迦南人?
人类在不断迁徙,他们最后的定居地,往往会远离世系开始的地方,家族树的顶端也就变得错综复杂。查询家族历史越来越困难,突破重重迷雾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分析那些仍居住在祖先土地上的人的Y染色体。为了更清晰地描绘我们的家族树,威尔斯和国家地理学会以及IBM公司合作,共同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基因图”的计划。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几年时间。但计划完成后,威尔斯将可以查清所有人的来源。为了搜集DNA样本,威尔斯和他的同事走遍了全球各地,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一直寻访到南美的原始部落。
他们的足迹遍布中亚、南非和西伯利亚。威尔斯已经可以只根据Y染色体,说明某些人的来源了。此外,他还意外地发现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人物的背景。他就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
对杰弗逊Y染色体的研究,已经让专家们大吃了一惊。人们一直怀疑他和他的奴隶萨莉·海明斯育有儿女。1998年,Y染色体检测证明,这几乎是确凿无疑的。这位白人总统的确有黑人后代。现在,威尔斯又发现了关于杰弗逊的新线索。不是关于他的后代,而是关于他的祖先。这一发现可能使我们离亚当又近了一步。
威尔斯发现,杰弗逊的Y染色体变异看起来不像欧洲人。杰弗逊的祖先究竟来自何处?要找到真相,威尔斯还需要采集另一份DNA样本。为此,他来到了弗吉尼亚郊区。与这位美国国父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后代就住在弗吉尼亚的弗利斯。
奥汀·杰弗逊不仅继承了美国国父的姓氏,也继承了他的Y染色体。人们对杰弗逊是欧洲人一直深信不疑。
遗传学家认为,他的祖先是中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移民。但测试却揭示了人们从未想到过的事实。杰弗逊的Y染色体表明他不是来自欧洲,而是来自中东,即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一位直系祖先居住在腓尼基古国,《圣经》称这里为迦南。
杰弗逊或许看起来像欧洲人,但他的Y染色体,却说明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表明,我们的外表并不能真正说明我们来自何方。
由此,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亚当形象产生怀疑。多年以来,艺术家们一直把他刻画成欧洲人。
找到近半数人的祖先是M9
人类共同的祖先看起来真的是欧洲人吗?杰弗逊的故事表明,他的外表或许截然不同。事实上,杰弗逊的血脉,可能能够追溯到比腓尼基人更久远的年代。他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很多人一样,都有一个特殊的基因变异。
利用DNA技术,威尔斯可以将这种变异联系到另一个至为关键的共同祖先身上。他被称为M9,生活在大约4万年前。
威尔斯的研究表明,这个人可能是现在近半数人的共同祖先。我们逐渐走近了亚当,但威尔斯很清楚,还有一些人并没有M9变异。要找到所有人的共同祖先,他还必须继续向下研究。但是,接下来该去哪里呢?还有一些基因之外的线索。这是可以触摸到的证据———骨头。
在发明有效的DNA检测技术之前,我们对人类过去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化石。但这种了解是不完整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来自非洲,距今几百万年。其它相距遥远的地方也曾发现过古人类遗址。中东曾发现了早期人类化石。亚洲也发现过史前人类遗址。
化石证据表明,人类可能起源于三个地区:亚洲、中东和非洲。DNA技术能帮助我们找到科学亚当的出生地吗?
M168是亚当吗?

威尔斯希望找到亚洲、中东和非洲这三个地区人类的交叉、融合点。通过研究古代贸易路线,他发现了一个可能的地点,这就是位于肯尼亚沿海的帕泰岛。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奇特的遗址似乎与非洲格格不入。

很多个世纪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欧洲、中东,甚至中国。历史造就了基因的大融合。

DNA分析表明,帕泰岛上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祖先分别来自非洲、欧洲、阿拉伯、印度,以及富饶的中东。小小的帕泰岛上基因变化的丰富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这些样本还说明了一个关键的情况,他们全都指向一个新的超级祖先。

虽然他们的Y染色体来自世界各地,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一种被科学家称为M168的特殊变异。事实上,地球上的所有男子都有这种变异。托马斯·杰弗逊有,威尔斯自己也有。近30亿人拥有这种变异,这就意味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成吉思汗的后代有上千万,但首先具有这种基因变异的男子,却有数以亿计的后代。

专家们已经接近了家族树的尽头,M168是亚当吗?只有一个问题。在肯尼亚的帕泰岛,斯班瑟·威尔斯发现,有一个人是个特例。他的Y染色体没有这种变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而且他不是唯一的一个,还有一些人也不是M168的后代,因此,他不可能是亚当。

M168已经接近了树根,但还不是最根部。帕泰岛上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的Y染色体,为我们解开谜团提供了最后一条线索。

这个人的血脉起源于东非或南非,通过将他的Y染色体与世界其他地区男子的Y染色体进行对比,专家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些源于非洲的变异,出现在了今天世界上每一个男子的Y染色体中,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普遍变异。沿着DNA的轨迹,专家们终于追踪到了家族树的尽头。每个分支都指向了同一个人,同一个Y染色体。可以肯定,曾有一个人,赋予了今天的所有男子生命,他是我们的最终超级祖先,他就是科学亚当。

威尔斯相信,非洲Y染色体的模式表明,他的出生地应该在东非的大裂谷地区附近,可能是坦桑尼亚或埃塞俄比亚。他认为,这里就是科学亚当的家乡,是他的伊甸园。

基因技术可以推断古老Y染色体变异的时间,从而计算出科学亚当生活的年代。威尔斯相信他出生在大约6万年前。毫无疑问,他不是史前直立人,也不是猿人,他是一个现在人。

亚当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

Y染色体变异表明,亚当出生于大约6万年前。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个危机时刻。科学家们认为,当时人类正处于灭亡的边缘,整个人口下降到只有大约几千人。但就是从危难当中,人类开始了惊人的发展。艺术开始出现,工具变得更加先进。

这种新的能力和创造性,使我们人类最终占领了地球。人类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仍是一个谜,但它似乎就发生在亚当出现以后。

一个人如何能改变整个种族?威尔斯提出了一种观点,这是一个极端而富有争议的观点。他认为,亚当或许是第一个像我们一样,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人。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威尔斯就必须找到证据。

威尔斯知道应该去哪里找?

东非有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部落,叫作哈特扎比。他们的DNA几乎可以直接追溯到亚当。他们可以让世人了解亚当的世界。通过他们,可以猜测亚当的模样。

作为人,哈特扎比人和我们一样现代;但作为一个社会,他们选择了维持早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即亚当的生活方式。哈特扎比人以采集狩猎为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是一项特殊的挑战。

科学无法解释亚当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和他同时代的还有其他男子,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所有其他男子的血统都中断了,也许有的人只有女儿,或者根本没有孩子。他们的Y染色体彻底消失了。只有亚当的血统保存了下来。

那么亚当是如何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祖先的?大约6万年前,亚当出生了。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了部落首领。他的语言能力,使他卓尔不群。他可能发明了新的、更致命的武器,也可能设计了新的狩猎策略。在对家族、对部落的贡献上,他远胜于其他人,这使他非常受女士们的青睐。

他的孩子比其他人都多。他的儿子们不仅继承了他的智慧,也继承了他的Y染色体。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一样,亚当的Y染色体开始四处传播,亚当的智慧使他的子孙具备了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的能力。

威尔斯说:“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非洲向外扩张。有一部分人在那段时间开始离开,而且很快就到达了像澳大利亚这样遥远的地方,或许只用了几千年时间。几千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sjw09 (```)
敬畏的静寂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判你死刑


UID 10994
精华 10
积分 4247
帖子 1375
狼毛 0 根
阅读权限 60
注册 2006-1-12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3-24 09: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到底谁是真正的亚当与夏娃?(1)

1、最早人类祖先怎么样起源形成及怎么样完成人猿分离。

要谈人类到底怎么起源,首先必须找到人和猿的差别到底在哪里,人和猿的差别在哪里的问题找到了,人类到底怎么起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研究者,普遍将着眼点,放在了与能否直立行走相关的一些骨骼结构是否存在上,从而将最早人类祖先的出现时间,前推到三四百万年,甚至六七百万年之前,但笔者认为这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因为就算在六百万年前,找到一具与现代人某些骨骼特征具相似性的化石,你就能确定其一定是人吗?因为当其混身都长有厚厚的长毛,并永远和当地的猿猴群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交配繁殖后代时,你还怎么确定其是人而不是猿?

所以人类要想真正起源,其真正需要的条件,首先是需要使其和衍生他们的猿种群,在适应气候条件方面形成重大差异,这样才可迫使其被迫和周围的非人猿猴姐妹们分居二地,并真正使二者形成分离,从而各自独立演化形成二个物种。否则要实现人是人猿是猿的人猿分离是办不到的。

那么怎么才可使人类和进化形成其的猿类种群,因适应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差异,从而发生分离演化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人类和猿类之间,到底存在一些什么样的根本差异,以及什么样的差异发生后,必然可使人类最早祖先与产生其的古猿种群,因适应环境差异而导致分离演化。

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可以确定现有人类和猿类之间的真正最大差异有二:一是人类大脑容量远大于猿类,二是人类与猿类相比,丧失了绝大部分身体表面体毛。虽然也有人可能认为,可直立行走也属于人猿之间的最大差异,但笔者认为不是如此。因为人和猿之间在能否直立行走方面的差异,只是一种能力大小方面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根本差异。

现代的某些猩猩,也具有一定直立行走能力,甚至经人工训练,猴子都可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直立行走。事实上假如从现在起地球表面所有木本植物全部消失,从而让所有的猿和猴全都下地行走,那么用不了多少代,在自然选择的不断作用下,留存下来的猿与猴的可遗传后代,就绝大多数都可分离出能完全直立行走的类型了。

但就算将直立行走能力包括在内,前述人猿差别,又是那一方面的差异,在由于基因突变产生时,可导致人猿分离呢?笔者认为不论怎么看,全都是只有发生绝大部分体毛丢失一项,才能成为可导致人猿分离的决定性条件,其它二者都做不到这一点。

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祖先,一旦出现了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基因突变,那么在寒夜或冬天生活在树上,就会冷的难以忍受。在白天时为了取暖,其也必然会选择在无林山坡,林中空地等处活动,这样就会和更适应树上与林内生活的猿类,开始产生生活习性的分离。同时其直立行走能力,也会因必须不断在地面行走的自然选择压力,而不断变的完善。

同时其原始栖息地,一旦因地极移动造成气候突然大幅度转冷,这对于体表有密集体毛的猿类而言,虽然会感到不舒服,但也许仍可在原地继续生存,但对于已丧失大部分体毛的人类祖先来说,则绝对是根本无法忍受的,唯一可采用的办法,就是外迁到具有更温暖气候的其它地区,这样自然其和原来进化产生他们的猿类族群,也就可彻底分离产生地理隔离,从而开始各自独立演化,并逐渐演化形成一般不会相互性交的不同种群。

那么除了丧失绝大部分体毛之外,其它二者能否导致人猿分离的结果发生呢?笔者认为全都不能。在猿类群中就算出现一个大脑进化极快者,他也不会选择离开他周围的猿类兄弟姐妹们,迁移到与其兄弟姐妹完全隔离的一个完全不熟悉地方演化。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自然选择压力。

至于猿类群中出现一个具有较高直立行走能力者,其就会自动离开树上或走出树林?并很快再与其仍在树上与林内生活的猿类同伴们分离?自动迁移到与猿类同伴完全隔绝的远方,去独立加以演化?不会!因此直立行走能力的获得,也根本形不成可使其,必须离开猿类同伴远行的自然选择压力。

由于人与猿之间的前述二大(或三大)差别中,只有因基因突变丧失绝大多数体毛一项,是必然可导致人猿分离后各自独立演化的,因而人猿的分离,可以肯定就绝对是因猿类种群中,产生了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个体而发生。

这一结论当然不会寻找到任何化石证据。但人体基本无毛,而猿类有毛,难道还不是人人都可看到的有力证据吗?既然人来自猿,并且猿类族群内,一出现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变异后,又必然会在气候发生巨大改变时,造成二者分离演化,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怀疑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突变发生,就是最早人类起源与发生人猿分离的唯一正确原因呢?

而一旦确定丧失绝大部分体毛,就是人类最早祖先起源形成的标志,那么人类最早的祖先,也就是猿类群中第一个产生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基因突变,并且还遗留下了大量后代者。

不论这一最早丧失绝大部分体毛,并遗留下后代者是男是女,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最早祖先,而这一人类最早祖先,通过与生成其的猿类种群中其它异性发生婚配,就会产生更多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后代——也就是产生更多的最原始亚当与夏娃们。

由于丧失绝大部分体毛的人类最早祖先,在最初丧失体毛之后,完全没有任何可抵御寒冷的能力,因而在其起源形成时,其栖息地当时的气候必须十分温暖。但其要和产生其的猿类种群发生分离,唯一可设想的条件,就是在其原有栖息地随后发生强烈气温下降时,它们具有可向远离寒冷地方迁移的条件,否则如无法向更温暖地方迁移,其就会发生受冻死亡灭绝了。

但这样一来,也就基本确定了人类祖先当时起源形成的最为可能地点,应是类元谋人生活的我国西南地区等。因为这样地方,即气候十分温暖,南迁又可顺南北向河流,进入南亚、东南亚地区避寒。

最早人类祖先起源中南部非洲也不能排除,因为当地气候普遍温暖,又可在一旦因地极移动变冷时,具有北迁中北非的空间。所以最早人类祖先起源于非洲中南部也有可能。

但由于非洲一般情况下的气候变化幅度小,并且与起源形成人类祖先的猿类种群相同的猿类,在这一大陆内从南向北都可能分布,这样将使最早起源形成的人类祖先,不太易于与猿类发生真正的分离,而这就使其作为最早人类祖先起源地,不如我国西南部更理想。

起源于中南欧或南亚的伊朗高原也有可能,但前提是在这些最早人类祖先起源形成的地史时期,地中海、红海、亚丁湾内还具有与非洲或阿拉伯相连的陆地通路。使其栖息地气候变冷时,具有足够的南迁空间。

另外在确定前述三个可能起源地,那一个更具有可能性方面,还具有一种分析推断方法,那就是分析一下现在三大洲内生活的各种人类近亲(如猩猩等),看那一地的猩猩种群,与现有人类的基因组成最为接近,人类起源那一洲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这在我们现在是可以做到的。另外当时在当地有没有危害人类祖先的野兽,可能也是确定人类起源地点应考虑的问题。

在研究人类最早祖先起源形成的问题上,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人类祖先起源形成的时间,这一点虽然确定较难,但还是有几个重要的限制条件可作为参考指标的。

其中之一是前述丧失大部分体毛的进化发生时,人类祖先的大脑,必须进化到一个相对比较高一点的层次,否则其即使起源形成也会在随后夭折,这就要求其起源形成时间应捎晚一点。

其中之二是这些人类祖先起源形成的时间,与其可以掌握身披兽皮之类御寒方法的时间,不应间隔太长,因为第四纪中的各大洲气候,一直都在因地极的移动而不断强烈波动,从而迫使各种动植物,也都必须随地极相对各大陆的进退而不断北移南迁。如人类祖先不能很快掌握有效的御寒本领,将不利于其在气候发生剧变时的生存。

其中之三是从对化石的观察来看,至少在亚洲,现在可看到的人类化石进化一直是渐进的,如果说人类最早祖先起源形成的时很晚,现在亚洲人又如何与这些连续进化的人类祖先化石存在渐进性。而这又限制了最早人类祖先起源形成的时间不能过于太晚。

笔者认为把人类祖先起源形成的最早时间,确定在真正学会用火,与人类化石脑容量和现有最进步猿类脑容量,具有相似性的时段比较适当。由于至少在北京人或更早时期,亚洲古人类化石已学会用火,因而真正人类祖先起源的时间,至少应早于北京人,甚至不排除会提前到元谋人形成前后。但因为元谋人的形成时间,已经达到180万年,因而最早人类祖先起源时间更早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img=420,210]http://sjw09.bokee.com/28/96/83/sjw09.bokee.com/up200603/28/678428_l.jpg[/img]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0-2 23:24
苏ICP备2024131517号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Processed in 0.018196 second(s), 6 queries,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狼窝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