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引来流言蜚语 揭秘外媒十大流言
(2008-02-28) 来源:《环球》杂志
流言一:奥运礼仪小姐选拔被指注重外貌歧视劳动者
2007年6月开始进行的奥运会礼仪小姐选拔,吸引了海内外媒体、民众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充斥着许多对选举形式、选举内容和要求的质疑甚至批评。
2007年11月2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明年的北京奥运需要数百名年轻妇女担任颁奖司仪,但奥运策划者们表示,只有那些个子高、美丽、身材好的女子才合适。”“中国招聘广告频频提出身高、年龄要求,是对《劳动法》中有关禁止歧视的条款‘执行不力’”。
还有媒体在报道上海选拔奥运礼仪小姐的标准时,认为其几近规格化、标准化,说“这样选出的美女不都全成一个样了!”
流言二:斯皮尔伯格的“辞职” 谁在表演政治马戏
一排排西方政治的探照灯又开始聚焦北京。所谓人权、西藏问题等惯性及硬性压力尚未消退,又以达尔富尔问题挑起责任外交的议题。新春伊始,西方某些势力对中国的偏见和臆想,出现了一次爆发,“奥运政治化”,一时间甚嚣尘上。
2008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这一天,春节长假还未结束,许多市民仍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之中,可对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驻外使馆来说,这个平常的星期二,他们还要谨慎应对一条与北京奥运有关的不平常的消息:
片酬7500万美元的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突然决定,“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的职务。
流言三:中国民工注册居住许可时将表明政治从属关系
2008年1月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网站上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加强劳工管理政策”的文章。该文说,在今年夏天北京奥运会召开前,中国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中国的民工们今后在注册居住许可时将必须表明自己的政治从属关系”。
该文援引人权组织“人权观察”观察员尼古拉斯的话说,“中国这么做的动机非常明显,那就是在奥运会前将北京不希望看到的人清理出首都”。文章中还称:“所有的民工在搬出家乡时都必须向当地警方注册,表明自己是否是党员、团员、普通民众或是民主党派人士。整个注册工作将正好在奥运会开始的8月前结束。”
奥运年年初的这篇文章,让人记起两年前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拟劝返百万农民工”谣言的大肆传播。
流言四:流言称中国政府监控境外记者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可能将迎来数以十万计的观众到现场观赛。在他们当中,来自境外的预计两、三万名各类传媒记者可以称得上是最为“挑剔”的观众。通过他们的文字、图片和话筒,传递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新闻,更多的,也许更重要的,恐怕是来自赛场外的对于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所见所闻。
在当今世界,一个形象不时受到曲解、误读甚至歪曲的中国,能否原汁原味抑或接近本色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境内外记者的传播。
遗憾的是,在最近对北京奥运掀起的种种与体育本身无关的指责声浪中,外国媒体往往也成为炒作的题材,并借之以对中国的新闻环境进行攻击。一些国外的报道往往无视中国为方便境外采访而颁布的政策和做出的切实努力,总是人为的把境外媒体塑造成受不公待遇的群体,把日益改善的中国新闻环境带来的亮色进行灰色处理,散播中国政府钳制境外传媒、监控来华境外记者的言论。
其中,关于“中国政府制定外国记者‘黑名单’”、“干扰外国记者采访自由”的言论时不时出现在境外媒体的报道中。
流言五:流言称中国在北京强行迁移125万人
2007年6月,一个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非政府组织“住房权利和驱逐住客问题中心”将“2008年破坏住房权利奖”颁给了中国,声称“为了举办奥运会,(从申奥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中国在北京强行迁移125万人”。
不久,这一组织的声明被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华盛顿邮报》以及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成为国外舆论抨击中国奥运的焦点。
流言六:北京奥运交通“限”字当头?
2008年初,有关北京奥运交通管制的报道频频见诸国外报端,其中颇令人玩味的是,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限行”二字。
《纽约时报》等美国几家主流报刊直接打出“北京奥运期间将禁止过半机动车出行”的标题。
而相较于对“限行”一词的热衷,几乎所有媒体对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其他方面的努力却只字未提,不免给人一种印象,北京奥运交通“限”字当头。
流言七:“北京奥运会《圣经》禁令”报道属无中生有
2007年底,美国天主教新闻社报道说,北京奥组委公布了一份禁止带入奥运村的物品清单,“《圣经》竟然在被禁物品之列”。报道还称,奥运会主办方禁止运动员携带任何宗教物品进入奥运设施。
对于这一“禁令”,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美国的福克斯电视台甚至声称:“中国不仅禁止《圣经》,而且禁止任何具有宗教象征性的物品”,有宗教人士在电视上表态说,如果中国不收回“禁令”,将敦促美国政府抵制北京奥运会。
流言八:“奥运泡沫”耸人听闻 奥运经济效应被过度放大
“那是2008年8月25日,北京奥运结束后一天。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以2657点收市,和2007年之初的水平一样。奥运热潮在消退,投资者抽身的速度和他们扎进来的速度一样快,而且市场在瓦解。”这是2007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描绘的一些预言者眼中的“末日景象”。文章随后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后奥运”的破产十分不可能。
即便如此,针对“后奥运”时代北京的“唱衰论”一直不绝于耳。奥运会结束会同经济周期的低潮期同时到来的观点频繁被讨论。
流言九: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将秘密为奥运养猪
“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吃”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品安全也是衡量奥运会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5个多月,我们的奥运食品准备好了吗?
2007年8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将秘密为奥运养猪》一文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官方猪肉供应商将在秘密地点以有机方式饲养生猪,为运动员提供安全猪肉”。文章说供应商千禧鹤集团为养“奥运猪”采取了“特别措施”。
流言十:外媒质疑北京天气质量问题
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接受美国CNN采访时表示,北京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过高,一些格外需要耐力的项目,如长跑和自行车,可能会被推迟或改到另一天。随后国际奥运会进一步指出,对于这些项目,可能会推迟几个小时,而非几天。
这一采访被美国《时代》周刊、英国《卫报》、德国《明镜》相继引用,将对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的质疑进一步推向高潮。
《联合早报网》
(编辑:杨丽娟)